欢迎书友访问海棠屋
首页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第73章 风吹那啥凉?

第73章 风吹那啥凉?

    基本输入输出全部正常,高振东为自己点了个赞,这个bios全是他用最底层机器语言的二进制指令,一点一点搭起来的,老费功夫了。
    虽然过程中,用了汇编做辅助,可是汇编到二进制指令的编译,全靠他人工查表,如果不是系统对他的全面强化,估计这活儿短时间他一个人还真干不下来。
    为什么不用汇编编译程序?原因很简单——还没有这东西,还等着他编呢,而没有bios,他就没法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汇编编译程序,很绕是吧,就有一点儿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那个味道。
    从0到1,就是这么困难。
    接下来,就是汇编编译程序、循环值守的基本工作环境、文本编辑器了。
    有了这三样东西,晶体管计算机就能比较方便的用起来了。
    文本编辑器,高振东准备用类似vi的编辑器,vi是一个在unix/linux下广泛使用的命令行文本编辑器,只能编辑字符,不能控制字体,不能对段落进行复杂排版。
    其很多操作在高振东前世读书的时候看来非常反人类,其实那正是计算机和操作系统诞生早期,因为计算机系统的简陋和原始,而不得不妥协的结果。
    举个简单例子,后世简单的鼠标选取一行,然后ctrl+c复制的操作,在vi里是完全通过方向键和指令组合来完成的,因为最早vi诞生的时候,没有鼠标。
    但是就是这个东西,已经算得上是纯文本界面下最好的编辑器了,尤其在1959年这个时候,那就可以说没有之一。
    好在高振东前世上汇编语言的时候,曾经一时兴起,自己实现过一个简单的类vi编辑器,也就是靠这个,他才被他的指导老师看中,大二结束就进了老师的课题组。
    得益于被系统强化过的超级脑袋,他对这个东西记得非常清楚,正好8008和他前世汇编语言教材所用的汇编语言兼容度很高,要想写个类vi,花不了太多功夫。
    汇编语言的编译程序实现起来就简单了,严格说来,汇编语言的每个指令,都是最底层的机器语言二进制指令的助记符,两者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要实现,其实原理上和查个表的区别不大。
    高振东对自己近段时间的成果很满意,他挥挥手,把整套东西全部收进了存储库里,这套宝贝现在可不能让人看见。
    高振东南屋窗外,一个人影在那里躲了很久,听着里面“嘀嘀嘀哒.哒.哒.”,人影的脸上神色变幻,等到听见高振东打开南屋的门进了客厅,才小心的向四合院里面方向退去。
    第二天早上,高振东正在奋笔疾书,这项目管理的书改编起来实在是太花时间了。
    就在这时,一个他很久不见的人来找他了。
    林连伟,他的同班同学,关系不错,毕业后去了十二机部的一个研究院。
    高振东又惊又喜:“连伟,你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了?”
    林连伟道:“不瞒你说,今天是想向你取经的。”
    高振东倒也没觉得奇怪,同学之间相互请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两人聊了聊各自参加工作后的一些事情,然后林连伟把自己的问题提了出来:“振东,伱们轧钢厂的高温环境比较多吧?”
    高振东点点头:“不少,你想问什么?”
    “那降温你们应该有所研究吧?”
    “降温?降什么的温?钢板?”林连伟这个问题有点儿没头没尾,高振东也只能捡着自己熟悉的说。
    林连伟的工作有保密要求,不能直说,想了想,他组织了一下语言,用尽可能明白的话向高振东描述。
    “一个不大的器件,要降到比环境温度更低,甚至说越低越好。”
    这还是没说完整啊,高振东只好尝试着问。
    “液冷?”
    “不行,不能浸泡。而且就算走散热片,全套液冷重量也大了。”
    “风冷?”
    “不行,降不到环境温度以下。”回答这一句的时候,林连伟心中想的是,风倒是大,但是非但降不到环境温度以下,反而会有气动加热。
    “液氮?”
    “成本高,不耐存储,可靠性差。”
    “半导.”不对,这个不能问,这东西1960年左右才出现,而且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还是要散热的,这样搞就成了达文西的太阳能手电筒,完全的废物了。
    高振东想了想,试探着问:“要求体积小重量轻?”
    “对,还要高可靠,不耗能,耐存储。”
    “耐存储?存多久?是要重复使用?”
    “存几年吧,一次性。”
    “固定使用?”
    “移动。”
    这些要求,有点像什么来着?听着有点耳熟。
    高振东仔细想了想现在的年月,再想想他去的是十二机部的研究院,脑中恍然大悟,知道他要的是什么东西了,难怪他不能直说。
    ——空空红外格斗导弹的红外导引头制冷!!
    作为军迷的高振东,对国产空空导弹的沿革还是比较清楚的。雷电1就不说了,仿制的老大哥k5m,但是k5m自己都是不能用的货。
    58年,在沿海发现了一枚海峡对岸战斗机在空战中发射的花旗国aim-9b“响尾蛇”红外格斗导弹,基本完好,国内曾组织测绘仿制,但是因技术薄弱未果,后来的雷电2空空红外格斗导弹是67年仿制的老大哥k-13,有趣的是,k-13的诞生,和上面提到的那枚“响尾蛇”有很大关系。
    林连伟他们搞的,可能就是这个事情,硫化铅红外导引头的灵敏度不够,无法追踪红外信号,需要制冷提高温差才行。
    别说59年了,就是到了67年仿制成功的雷电2,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只是没那么严重,这个问题的基本解决,要到78年开始的雷电2乙型改进型才解决掉。
    虽然猜到了,但是高振东却不能直接说。
    好在早期红外导引头的制冷技术原理,他是知道的。
    他装着想了一会儿,才开口:“你说的这个要求,基本上和我们厂的降温环境条件完全不同啊。”
    眼看林连伟面露失望,高振东才接着道:“不过我倒是知道一个办法。”
    林连伟大喜:“什么办法?”
    “压缩空气,如果要高可靠耐存储的话,那就用压缩氮气。”
    刚刚才高兴起来的林连伟又泄了气:“你这不还是用气吹散热面么?和风吹凉的有什么区别。”
    高振东拿出一张纸:“嘿嘿,你的方向想错了,听我的,没错的。”
    说完,高振东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
    其实关于从0到1这个事情,省略了一些东西,不过那些东西写出来估计没人看,太枯燥了,追读估计又得狂掉了,哭死,就省了。
    (本章完)


同类推荐: 白昼焰火(熟男女性爱日常,女出轨,高H)断奶(骨科 1v1)征服男校可行性分析(GB)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人鱼三世界半岛钢铁之恋隆万盛世三十天冷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