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太庙外面聚集的十几万百姓则是意犹未尽,当崇祯帝从太庙出来的时候,又是一阵山呼海啸的欢呼声,直到崇祯帝的銮驾离开太庙,朝着北京城的方向渐行渐远,欢呼声才逐渐平息。
当晚,回到宫中的崇祯帝依然没有睡意,心中既喜又愁,对于刘衍和数十万将士的封赏事宜,始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崇祯帝思索再三之后,便对身边的王承恩说了自己的想法,问道:“大伴,你说朕应该怎么做?”
王承恩哪里敢多说什么,这样的决断就算是崇祯帝都没有主意,更何况自己一个太监?
于是王承恩思索再三,说道:“陛下,此事是不是与内阁大臣们商议一下?”
崇祯帝叹息一声,内阁大臣?不过都是刘衍料理政务的帮手罢了,跟他们说又有什么用?
“罢了!”
崇祯帝心中没有主意,索性顺其自然好了,大明能有今日的盛况,已经是几年前的自己,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了,自己还能有什么奢望呢?
就在崇祯帝睡不着觉的同时,陈新甲、岳明、王文镇等内阁大臣也没有睡觉,而是聚集在内阁官署内议事。
“现在财政部可以从各地抽调部分钱粮,西北的流民随着北上瀚海都护府,所需的赈济也减少了许多,瀚海都护府那边也可以进行以工代赈,又能节省部分钱粮......”
财政部尚书岳明正在给众人一笔一笔的算账,此时众人的脸上都很凝重,毕竟刚过了几年宽裕的日子,眼下又重新回到以前苦哈哈的时候了,众人的心中都有些接受不了。
“另外各地的赋税增长也很快,估计今年的整体赋税将比去年增加两成多,这些增长部分的钱粮,也暂时可以提前预备下。”
岳明一边翻着手中的卷宗,一边在旁边的算盘上噼里啪啦的计算着,好像是地主家的账房先生一般,过了一会儿便算出了一个数字来。
“......所以,以目前朝廷的财力状况,阁老想要出兵拿下朝鲜,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最多三个月!”
国防部尚书田辉叙不满的说动:“三个月?大军从辽东走到朝鲜最南端,就要两个月的时间,你让阁老只用一个月去攻城拔寨?”
装备部尚书荀景云也说道:“三个月之后,朝廷的赋税也能再积累一些吧,到时候继续供应前线就是了!”
岳明苦着脸说道:“现在已经是九月初了,马上就要入冬了。朝廷还要给瀚海都护府和安东都护府的百姓、将士准备过冬的衣物、物资、粮食,这又是一笔额外的开支。”
“所以阁老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这还是透支将来赋税额度换来的时间。朝廷必须要兼顾民生,否则一旦今年冬天瀚海都护府和安东都护府的百姓出现饿死、冻死的情况,那谁还会响应朝廷的号召迁移过去?这可是关系到朝廷能否彻底占据草原、能否重新稳定奴儿干都司故地的关键,咱们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哪怕是阁老!”
此时谁都不说话了,因为岳明的话在理,众人此时面色凝重,都看向了陈新甲。
只见陈新甲苦笑着说道:“好吧,这个恶人还是我来做,给阁老的回信也由我来写吧。”
第六百六十八章 继续打下去
九月中旬,沈阳城。
刘衍在部署完瀚海都护府和安东都护府的事情后,便开始将目光投放到朝鲜,准备率领明军将士征讨朝鲜,以惩罚朝鲜国背弃大明、助纣为虐的卑劣行径。
此时的朝鲜国王名叫李倧,也就是朝鲜的所谓仁祖,是朝鲜国的第十六任君主,是朝鲜宣祖李昖之孙,定远君(朝鲜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珲之侄。
这个李倧初封绫阳君,在光海君时期,其家族被光海君视为王位威胁,屡遭迫害。天启三年,李倧与西人党金瑬、李贵等人发动宫廷政变,也就是所谓的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继承王位。
天启五年,李倧获大明册封为朝鲜国王。在位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内部从李适之乱开始,各种叛乱或阴谋层出不穷;外部则处于历史上明亡清兴的东亚剧变期,朝鲜遭遇满清的威胁与侵略,先后经历了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两次蹂躏,李倧被迫在崇祯十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并接受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使朝鲜的宗主国从明朝变成清朝。
历史上在顺治六年的时候,李倧薨逝,庙号仁祖(初定为烈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清朝赐谥庄穆,朝鲜内部不使用),葬于长陵。
可是在如今这个时候,刘衍估计李倧应该在平壤城内瑟瑟发抖,毕竟满清从朝鲜强行征召的二十四万精锐已经尽数覆灭,满清也被大明攻灭,如此巨大的震荡,朝鲜国上下恐怕早已经知晓,身为朝鲜国王的李倧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
早在万历年间,日本进攻朝鲜,几乎将朝鲜打得亡国灭种,是大明出兵朝鲜,以辽东精锐遭到重创为代价,击败了日本的举国精锐,帮着朝鲜渡过了亡国危机,可谓是再造之恩。
也就是因为这一战,让李如松所部辽东精锐折损严重,此后由于大明财力不足,辽东的精锐就一直没有重新补充到位,让野猪皮努尔哈赤有了可乘之机。
可以说,当年的抗日援朝之战,间接的造成了日后辽东局势的败坏!
而如今,朝鲜国在满清的压迫下,彻底导向了鞑子,不但为满清提供了大量的钱粮补给,甚至还赤膊上阵,提供了二十多万精锐兵丁,完全就是找死的节奏。
刘衍可不管朝鲜国是不是被逼迫的,只看事实如何,只要朝鲜国王李倧干了绝户事,就别怕断子绝孙,而此番刘衍准备做的,就是彻底攻灭朝鲜!
此时国防军第七军被刘衍从奴儿干都司一带调往了草原攻略,国防军第八军、第九军、第十军则依旧在奴儿干都司一带,在安东都护府彻底稳定下来之前,估计短时间内是无法撤回来的。
而辽东各地也需要有兵马驻守,刘衍准备留下国防军第一军、第二军两支兵马,然后以国防军第三军到第六军,国防军第十一军到第十六军,组建入朝兵团,待到朝廷运来的钱粮补给到位之后,便挥师东进,向朝鲜王国开战。
同时,刘衍还要征调北洋舰队一同出战,攻打朝鲜肯定会有海战,到时候施大瑄、施琅父子和其余众将,必定会有一番用武之地。
此外还有就是郑芝龙,刘衍在拟定了征讨朝鲜的大致方略之后,便找机会与郑芝龙长叹了一番。
如今李定国已经被刘衍任命为安东都护府的都护,算是对李定国在收复辽东之战的封赏了。
而对于郑芝龙,刘衍并不准备将其外放,而是准备让郑芝龙返回朝中,继续担任海军部尚书。
当然,郑芝龙如今的官职已经算是到顶了,一部尚书、内阁重臣,官职上已经是升无可升,这一点郑芝龙自己心中也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刘衍便承诺给郑芝龙封爵,而且爵位也会比其他有功将士高一等。
郑芝龙如今功名利禄都已经有了,自然不会在这些事情上面闹情绪,当即大笑着说道:“阁老不必为此事烦心,属下从离开福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在乎这些虚名了,只想跟着阁老一路走下去,看一看我大明究竟能强盛到何种地步,也算是此生无憾了!”
刘衍闻言大为欣慰,次日一早,郑芝龙便辞别了刘衍,甚至没有与儿子郑成功,以及郑芝虎、郑芝豹等兄弟辞行,直接带着一队护卫离开了沈阳城,返回北京城去了。
此时刘衍已经处理好了辽东大部分的事务,时间也来到了九月十六日,这一天刘衍接到了内阁送来的回信。
“三个月?”
看到这个时间,刘衍也是非常吃惊,自己率军出征两、三个月了,对于朝廷的财政状况并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所以此前刘衍一直以为朝廷至少可以供应大军奋战八个月到一年的时间。
毕竟朝鲜靠海,大军的粮草转运可以通过海路运输,不但量大、节省人力,还可以节省吧大量的粮草消耗。
可是此时内阁的回信就摆在眼前,由不得刘衍不信。
只是三个月的时间,让刘衍有些犯难,时间不够用啊!
朝鲜哪怕再积贫积弱,那也是人口千万、兵甲数十万的国家。虽然此时没有什么“东亚怪物房”之类的说法,而且此时的西方战力也已经超过东亚其余各国很多了,但是像朝鲜这样的国家放在世界上,除了大明、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当世顶尖强国之外,朝鲜国也依然算是“地区性列强”。
对付这样的敌国,哪怕明军有数十万精锐,三个月的时间也难以结束战事。
此时刘衍也感到有些棘手,苦思冥想之后,也只想到了一个“以战养战”的办法,才有可能延长一下明军作战的时间。当然,前提是朝鲜各地能够搜刮出钱粮来,如果此时的朝鲜是真真正正的一穷二白,那刘衍也只能在三个月内结束战事,不管此战目标是否达到。
“先不管了,先将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
此时刘衍打定主意,不管如何,朝鲜国都是必须要打的,至于打到哪个程度,刘衍经过深思熟虑,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朝鲜国是一个深受华夏影响的国家,虽然人种与汉人无限的接近,可是其本身的文明程度也很高,对于这样的国家灭掉很轻松,可是要消化其人口,却是非常不容易的,明军不可能像处置满人、蒙古人那样,直接杀了了事。
所以刘衍开始转变想法,三个月的时间也许不足以让明军彻底吞并朝鲜,可是用来击败朝鲜,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在割地赔款之后,重新变成大明帝国的孝子贤孙,时间上还是足够的!
而且这样做的阻力也是最小的,毕竟被华夏国度击败,并且称臣纳贡,对于朝鲜、日本这样的国家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并不被视为耻辱。
甚至刘衍在后世还曾看到过一段话,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别看后世的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等过处处跟中国作对,甚至一有机会,就要置中国于死地。
可如果有一天中国突然消失不见了,那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全都会跳出来,摇身一变成为华夏的孝子贤孙,争相证明自己才是华夏的正统传承者,恨不得给华夏殉葬以表达忠诚,来继承华夏的千年遗产和荣耀!
这个道理对于如今这个时代的朝鲜王国也是说得通的,毕竟对于朝鲜国这样习惯于“事大”的国家来说,给大明帝国当狗,总好过给满清鞑子当狗。
于是刘衍在调整好对朝鲜的攻略思路之后,便开始着手调整了自己拟定的出兵方略。
三天之后,也就是九月十九日,刘衍将自己拟定的出兵方略整理好,派快马送往京城,交由内阁审议通过,并呈报崇祯帝朱批。
当然,这些也只是走流程而已,如今在大明帝国,内阁首辅刘衍已经是整个帝国的实际掌舵人,对于刘衍拟定的方略,不管是内阁还是崇祯帝,都不会加以批驳。
最多是内阁众人会帮着刘衍查缺补漏,以便更好是运转执行下去。
九月底,崇祯帝将刘衍出兵朝鲜的方略批红准奏,同时,财政部岳明派出大批民夫,将出征朝鲜的大军所需钱粮运抵天津卫港口。
此时在天津卫的港口内外已经聚集了大批的海船,还有北洋舰队第四支队的战舰,参将郑彩站在支队的旗舰上,正朝着港口上眺望,手中的千里镜已经举着有一阵了。
“乖乖,这次护送的任务还真是重大啊,竟然要运送这么多的钱粮补给!”
郑彩在接到护送任务的时候,已经听北洋舰队总兵官施大瑄说起过,运输舰队要运送的是征讨朝鲜大军的所有钱粮,让郑彩上心一些,千万不能出任何差错。
此时望着港口上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郑彩心中的压力也大了不少。
“朝鲜啊?”
当初郑彩跟着郑芝龙南征北战,打下郑家的一番基业的时候,也曾跟朝鲜人打过交道。
在郑彩看来,朝鲜人心胸狭窄、立场动摇,用老百姓的俗话讲,朝鲜人就是气人有笑人无,而且见识浅薄,有一种迷之自信,本来就是“战五渣”,却要摆出一副谁都看不起的样子,真要到了动手的时候,朝鲜人就一定是被暴打的一方!
“对付朝鲜国,还需要阁老亲自挂帅出征?”
郑彩摇头说道:“甚至不用调动国防军各部,只需要我北洋舰队出战,就能将朝鲜国打得跪地求饶了!”
郑彩这边还在心里暗暗想着,前方的大批运输船便已经装载完毕,开始在港口人员的指挥下,有序的向外海方向航行。
同时,又有不少的空载运输船依次进入港口,准备继续装载各种物资。
郑彩见状,便大声说道:“第一、第二分队起航,先护送这批运输船到外海去等待!”
“是!”
随后旗舰上便升起了各色的号旗,号角声也随之响起。
直到当日的下午时分,所有的物资才全部装载完毕,郑彩率领北洋舰队开始扬帆启程,将大批的物资送往辽东。
第六百六十九章 入朝准备
“朝鲜”一词本为东方古国的国名,高丽王朝开始将本国与“朝鲜”挂钩,并成为其别称。如高丽后期李承休所作《帝王韵纪》中如此介绍本国:“辽东别有一乾坤,斗与中朝区以分。洪涛万顷围三面,于北有陵连如线。中方千里是朝鲜,江山形胜名敷天。耕田凿井礼义家,华人题作小中华。”
后明太祖朱元璋在赐高丽的诏书中写道:“咨尔高丽国王王颛,世守朝鲜……”。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将所拟国号方案“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选取新国号为“朝鲜”,理由是:“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
李成桂遂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钦奉明朝圣旨,定国号为朝鲜。自此,只要是在庄重场合下,朝鲜小朝廷都会冠以上国名号作为全称,如“有明朝鲜国”。自从李成桂建立朝鲜王国后,就确立了对明朝事大的基本国策。
朝鲜王朝的官职和官衔称为两班,等级由正一品到从九品,共计九品十八级。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称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称为堂下官或参上官。正七品以下为参下官。
武将制度,大将为一品,副将、参将从二品,正领、副领、参领、正尉从三品,副尉、参尉从六品,正校、副校、参校另外决定。
在朝鲜国王下面,有辅佐机关——议政府,其首领为“领议政”,俗称“领相”。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俗称“左相”和“右相”,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再下为从一品左右赞成、正二品左右参赞。再下有正四品舍人、正五品检详、正八品司录。议政府之下有六曹(吏、户、礼、兵、刑、工),相当于同时期明朝的六部。
朝鲜的地方行政分八道,朝鲜八道辖境自永乐十五年以后基本稳定,仅局部有所变迁。道下为大都护府、牧、都护府、郡、县。
朝鲜王朝实行文人治军和兵将分离制度,无定将、无定卒,类似轮流服役的预备役军队,而非常备军。
朝鲜建国前期军备充足,规模最大时有军队近十五万人,全都是职业兵卒,战斗力很可观。
朝鲜的军事制度以五卫制为主,军队分为五卫:义兴卫(中卫)、龙骧卫(左卫)、虎贲卫(右卫)、忠佐卫(前卫)和忠武卫(后卫)。
在中央设兵曹和五卫都总府统一掌管军政和军令,这一点基本上就是在仿效大明的五军都督府制度了。平时,五卫轮流承担宫禁警卫任务;战时,五卫赴前线作战。五卫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所属人员平时为农民,战时为士兵,士兵所需衣食兵器等物资全部自给自足,国家没有养兵的财政负担。
只不过到了后来壬辰倭乱之时,朝鲜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丙子虏乱时期,朝鲜君臣求和之切,军队更是毫无斗志,各路勤王军队也被清军击败。
朝鲜中期已经到了军备废弛的地步,为了提高军力,朝鲜君臣购得戚继光《纪效新书》,成立训练都监,训练都监成为朝鲜王朝后期三百年最重要的军队建制,开启了朝鲜军队职业化的道路。
明末大军阀 第466节
同类推荐:
我妻如奴、
魔欲(更新至238章)、
夫妻日记、
我的爆乳巨臀专用肉便器、
恶人传、
皇嫂(H·强取豪夺)、
快穿之娇花难养、
重生之母女调教(未删节完本+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