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海棠屋
首页我在三国练神功 第103章 激进派还是太保守了

第103章 激进派还是太保守了

    第103章 激进派还是太保守了
    华夏的书院制度,其正式创建于唐朝,在当时属于是一种伴随着科举应运而生的新事物,远比两汉时期所盛行的私学教育体系更加先进。
    而为了应对科举考试的巨大需求,书院对原先的教育体系进行了一次改良,教育模式从原本漫无目的的名师讲学变成了各种有着明确教学目标和科目分类的固定教学任务,导师和学徒也组成了相对固定的班级。
    如此一来,授课进度自然就可以得到控制,学生们学到的知识体系也相对完整,培养人才的效率不是此前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私学经馆所能比的。
    两者互相对比的话,书院明显吊打私学!
    当王景把书院的教学方法和鲁方一说,后者立刻明白了书院体系的先进和强大,盛赞道:“此法大善!”
    用书院制的方式来培养墨家门徒,只要投入足够财力,怕是不出十年,墨家就可培养出大批人才,在与儒门的学术之争中站稳脚跟。
    而只需坚持三代人,墨学甚至能发展到足以与入门分庭抗礼!
    百年之后,儒学除非仿照此法建立传播自家学说的书院,否则必被时代所淘汰,再无力与墨学抗争。
    鲁方正沉浸于墨家和墨学的辉煌前景与光明未来,王景却已经打算好要认真搞搞内政建设了。
    只见王景叮嘱鲁方说道:“正良,劳你去与墨狮前辈说一句,看能否请来一些墨学的传人,我欲对鸿都门学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用书院的方式授课,而增设的课程还需要不少老师前来授业。”
    很明显,王景打算一步到位,直接把书院建立起来,然后马上开始套个百家学派的壳,暗地里悄悄传播科学,把物理和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混在墨学和道学之中,传授给前来求学的学生。
    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显,那就是要培养一批拥有科学思维的年轻人,来作为华夏文明未来的基石。
    神功要有,科学也要有!
    而且谁说不能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修炼神功的?
    王景自己就通过改良版的《三身术》来修炼《真阳九炼》,而且效果出奇的好。
    更何况墨家传承的机关术源自上古时代的偃甲术,这种结合了炼气和炼神两大特性的机关术在王景看来简直就是智能机械的雏形,玄幻版的赛博朋克!
    前景一片广阔!
    鲁方闻言愣在原地,显然是被王景的大手笔给惊到了,犹豫半晌之后,才吞吞吐吐地说道:“主人,这么做是不是有些激进了?其实先开几堂课试试水就好了,有多少人来听课求学还不知道呢。”
    然而,作为一个力求稳健的保守派人士,王景还是觉得鲁方这个激进派的想法太保守了,直接大手一挥:“不,人数很重要!墨学要么不搞,要搞就大搞特搞,声势必须造起来!你先尽量说动墨狮前辈召集墨家门徒,鸿都门学书院化改革后的这第一届的墨学学科毕业生啊,太少了不像话,怎么也得整个五百人出来吧?”
    王景此举显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五百个墨学毕业生不是重点,重点其实是王景希望推动偃甲术的发展壮大。
    因为在仙秦帝朝时期,大秦的兵俑技术便已冠绝天下,当时墨家与阴阳家通力合作,为秦始皇嬴政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兵马俑军团。
    其中最为强大的,自然是十二尊形态各异的金甲神将,分别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名之,各自拥有强大的神通和战力,镇压天下。
    而十二神将之下,亦有甲木和戊土两种不同材质的低级兵俑,其都曾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能够不眠不休的进行战斗,为仙秦帝朝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只可惜最后的一支甲木兵俑大军,在阿房宫一战中,被项羽以南明离火焚毁殆尽,连带着的设计图纸也彻底失传,纵使是墨狮手中,也仅留存有只言片语的描述。
    好在眼下偃甲术有了,甲木兵俑的开发技术毕竟与偃甲术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大不了重新搞出来就是了。
    这也是为何王景不惜得罪儒门也要振兴墨学的原因,实在是偃甲术太香了啊。
    至于鲁方,他毕竟是小门小户出身,虽说接触了墨学,可毕竟眼界和思路还没彻底打开,因此完全想不明白王景为何要这么做,他现在只是被王景这一番霸气侧漏的大手笔给镇住了。
    五百人还叫不多?
    以儒术教育为主的太学学子,巅峰时期也就三万人而已,这还是独尊儒术几百年下来的成果。
    你鸿都门学以前有灵帝照着,向寒门和平民子弟开放我儒门也就忍了,可现在灵帝都入土了,伱王景居然敢公然传播墨学,还第一学期就要招收五百人?
    简直没把我儒门和世家放在眼里啊!
    荀攸站在一旁都听得眼皮直跳,忍不住出言提醒了王景一句:“主公,欲速则不达啊。洛阳城南的太学,汇聚了全国各州各郡的年轻英才,鼎盛时期也才三万人。鸿都门学第一次开课传授墨学就要招五百人,这是不是有点过分?”
    对此,王景只是淡然一笑:“过分吗?我还觉得人数太少了呢,居然只有太学规模的六十分之一?看来以后还是得扩建扩招才行……”
    相比于表情苦闷,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的荀攸,鲁方就显得欢天喜地得多,他见王景十分看重墨学,还许下如此承诺,当即跑去找墨狮商议写信召集墨家门徒的事情,甚至恨不得自己化作信鸽,衔着信封飞往各地,让众多墨家的同门都尽快知道这个好消息。
    鲁方离开,荀攸却留了下来,默默来到王景身边,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公达有话想说?”
    踌躇良久,荀攸由衷而发的问道:“主公是否对儒学有所偏见?”
    不管如何,荀攸终究是学儒出身,虽然他最感兴趣的是兵家的战法与谋略,但这些都不能改变他人生当中,读书读得最多的都是儒学经典,而且从小到大的世界观,也早已被塑造成了儒家的模样。
    须知要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甚至几乎不可能办到。
    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所学习和接触到的知识和事物,会伴随这个人一生,塑造他的三观,决定他的思维。
    因此要重塑思想,最好还是从下一代年轻人身上着手。
    王景正是深知这一点,因此根本就没打算在儒门身上下功夫,连带着太学都直接舍弃,直接选择在鸿都门学另起炉灶。
    而此时面对荀攸的问题,王景叹气一声,随后有感而发:“非是我对儒学有所偏见,而是如今的儒学,早已偏离正道,成为统治阶级压榨百姓的工具。是儒学,对其他学术思想存在着歧视和打压,有偏见的是我吗?是儒门啊!”
    这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直接让荀攸冷汗淋漓,整个人终于从儒门的视角中跳了出来,重新审视起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直到这时,荀攸才明白并非王景对儒学有偏见,而是儒学已经膨胀到了不能容许其他学术流派同台较技了,甚至恨不得把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都给打上异端学说的标签。
    当然,这其实也不是荀攸的问题,而是汉继秦制之后,大一统王朝的必然选择。
    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争霸,也正是因为这种既互相分裂又彼此频繁交流的社会环境之下,各种思想和学术流派才得以应运而生,最终盛放出了百家争鸣的光辉灿烂。
    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史诗,至今仍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在追忆和感慨。
    荀攸本就是儒门之中才华最为拔尖的精英,因此自然知道,百家争鸣之中,儒学之所以能够胜出,并非运气,而是天命使然。
    因此他平复心绪,再次向王景进言:“主公,儒学能自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世唯一的显学,自有其存续的道理。主公或许不喜儒学,但不该无视儒学的正面意义。为何自武帝起,历代汉家帝王,都不约而同的尊奉儒术,以此学说做为帝朝正统?”
    “无他,只因为唯有儒门,才能够帮助君主治理百姓,稳定天下,使得国祚得以绵延不绝。因此儒学才可成为当世唯一的显学,得到天下人的认可。”
    荀攸目光灼灼的看向王景,虽是下属,但在学术理念上的争端,荀攸绝不会轻易让步,只因为这是思想之争,更是信念之争。
    王景听完,倒是没有急着反驳荀攸的话,而是先赞同地点了点头:“儒学能够成为显学,确实是天命使然,毕竟诸子百家之中,对于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大一统王朝体制,儒学确实是最适合用来治理天下的学术。”
    在王景看来,儒学强调仁和礼,其实就是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玩的是圈子。儒学教导天下之人,如何对待家人,对待朋友,对待师长,对待上司或者下属,从而形成一个个稳固的人际关系圈子。皇帝是最高级的圈子,位于权力尖塔的最顶端与最中心,然后便是围绕皇帝的大臣和勋贵,在第二层又形成一个圈子,三公九卿之下,勋贵和大臣之间又有自己的家属和亲朋,从而形成更下一级的小圈子,如此层层叠叠,环环相扣,最终形成了一个圈子套圈子的套娃模式。
    正是利用这种套娃模式,儒学得以覆盖整个天下,遍及四海,为华夏的大一统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汉族,就没有传承千年的华夏文明。
    因此儒学的功绩,无人可以磨灭。
    更何况,有问题的其实也不是儒学,而是掌握儒术的儒士和儒生,一群有着私利的歪嘴和尚把经书给念歪了,而且是越来越歪,这个黑锅其实不该扣在经书身上。
    王景要反对的,也并非儒学这个学术流派,而是以世家为载体的儒门这个组织。
    “公达,你对天下儒士如何看待?你觉得我要复兴墨学,乃至先秦百家之学,他们能够接受吗?”
    说完这句,王景便似笑非笑地看着荀攸。
    而面对这个问题,荀攸沉默了,因为答案只有一个。
    儒门之士,绝不会坐视百家再起,更不会允许其他流派的学说动摇乃至打破现今世家化的儒门对思想和学术话语权的垄断。
    思想,是比刀剑更锋利的武器,能杀人于无形,虽不见血,却比单纯的杀戮更加可怕,因为思想改造的,是你的大脑。
    王景朝着荀攸两手一摊:“你看,事实的真相就是如此直白,并非我对儒学存在偏见,而是儒门对所有的其他学说有偏见。”
    荀攸默然不语,心中却仍有不甘。
    王景笑着提醒他:“儒学已经偏离了正道,昔日屠龙少年,如今已经成为新的恶龙。但这是人的问题,不是儒学的问题,因此我不会禁绝儒学。但也不会学武帝那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荀攸闻言双眼一亮:“主公的意思是,允许我等与墨家之人竞争?”
    “这是自然的。”
    王景从来没想过要消灭儒学,因为儒学的存在,对治理一个人口庞大土地广袤的庞大国家而言,所起到的作用本来就无可替代。
    在王景看来,儒学的存在本身就有合理性,代表着人性之中对亲情,对秩序,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因而在理念上,儒学才能够最大限度的统一思想,改良文化风俗以及缓和阶级矛盾,成为社会运转的润滑剂,让国家有序地运转起来,这些都是其他的学派做不到的。
    只可惜,儒学的出现,负面效果也很明显,最大的问题就是禁锢了思想。
    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失去外部竞争,很快就开始变得僵化和腐朽,虽然内部也出现过几次变革,但终究难以挽回颓势,最终被时代抛弃。
    王景现在,就是打破这个注定的宿命循环,为华夏文明的未来,拓展出更多的可能。
    他对荀攸说道:“公达,印刷厂开起来之后,你也可以刊印儒学经典,并且同样以建立书院的方式,传授儒家的学问。在这方面,我一视同仁,也会给予资助和扶持,如此也算是表明我的态度了吧?”
    这就相当于给予儒学公平竞争的机会了。
    荀攸知道这已经是王景最大限度的让步,因此也不再苛求更多:“攸在此,替天下儒士谢过主公。”
    看到荀攸如此积极,王景心中也是万般无奈。
    学儒的人,适合做官,适合治人,但却唯独不适合治理国家。
    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单靠权术是远远不够的,文明要进步,靠的是什么?是帝王心术还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都不是!
    文明的进步,靠的是技术,是工业,是科技!
    哪怕是有着诸多的神功妙法,修炼者本身也要吃饭穿衣,没有谁能够活在真空里。
    奈何强者掌握了无敌的武力之后,往往只会成为一个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因此炎汉帝朝的发展相当缓慢,底层百姓的生活并未得到多大的改善,甚至因为世家和豪族普遍都有强者的缘故,百姓被剥削得更狠了。
    因为农民起义根本威胁不到世家和豪族那些能够以一敌百,甚至以一敌千的绝世强者。
    若非儒门的壮大需要积蓄思能之力,还需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好人,百姓受到的压榨只会更惨。
    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打破儒门对思想的垄断。
    奈何儒学因为自身的傲慢和轻视,几百年来一直将百工斥之为奇淫技巧,以至于仙秦帝朝时期的一些技术非但无法进步,有不少还直接失传了。
    王景虽然不打算消灭儒学,却也想要扭转既定的天命,让华夏文明走上正确的道路,开创前所未有的格局和未来。
    鸿都门学,就是王景汉末思想大改造计划实施的第一步。
    只不过但凡改革,必然都会触动到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因此王景要做的事情,很快就被儒门的人给察觉到了。
    城南开阳门,距离皇宫不过八里之地,一座学术氛围浓厚的巨大建筑群屹立于此。
    这里就是太学,炎汉帝朝的最高学府,更是屹立在东方世界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
    在鼎盛时期,三万学子云集于此,读诗书,知礼乐,追随大儒名士,等待着有朝一日,能够施展才华,蜚声海内。
    此时的太学,刚经历董卓之乱,还未恢复元气,但陆续回归的学子也越来越多。
    马日磾目光欣喜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但是随即又想起了最近听到的一些风声,心情顿时不美。
    正在整理典章的蔡邕,见好友表情变化,顿时感到好奇:“翁叔因何事惆怅?难不成朝中又有什么变故发生?”
    马日磾位列九卿之一,乃是执掌宗庙礼仪的太常,就连眼前偌大一座太学,也都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说一声位高权重,亦不过分。
    所以蔡邕很是好奇,不由地多问了几句:“究竟是什么事,能让你这位当朝太常都如此愁眉不展?”
    (本章完)


同类推荐: 白昼焰火(熟男女性爱日常,女出轨,高H)断奶(骨科 1v1)征服男校可行性分析(GB)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人在超神,开局创世之力全职法师之超级法神美娱之花瓶影帝又被痴汉找上了(N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