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海棠屋
首页光宗耀明 第174章 自有大儒辩经

第174章 自有大儒辩经

    第174章 自有大儒辩经
    大明当然有过因言治罪,但那好歹是言官、朝参官等激怒了皇帝。
    像这样只是平日里放肆说了什么就被锦衣卫抓了,还阉了,士绅们当真是极为共情的。
    太可怕了。
    而从仁宣之后,大明对民间就再没有过这等“高压”,如今舆论环境可谓相当宽松。
    要不然江南怎么会传出朱棣诛了方孝孺十族这样的鬼话?
    山高皇帝远,他们知道自己身边就有锦衣卫的概率远远低于京城,因此现在愈发同情京官和在京城里的士子。
    “厂卫横行,万马齐喑!”还是工地的东林书院内,顾宪成身后好几个人都摇头,“真不知如今的京城里是怎样可怖景象。”
    由于李三才的慷慨解囊,再加上顾宪成从其他一些人那里化缘来的捐助,东林书院内热火朝天。
    “天下事,天下人都议论得!如此暴行,岂是仁君所为?杀得天下人敢怒不敢言,于国何益?于民何益?”
    “我实在想不通,王太仓就不说了,沈、申二位在朝,何以如此不堪?万历年间国本之争尚且能够屡屡劝止,如今这等羞辱士绅文教之事,竟柔懦不前了?”
    “持身不正,心有忌惮罢了。”一个细眉长须的中年人冷笑一声,“昔年我在京,京察时大天官便饱受攻讦。其时虽然仅为行人,我为大天官辩白几句,便遭群起而攻,被贬典史,这才辞官归故里。京察为何这么难?大多持身不正,欲以为党争之用尔,焉敢如实被察问臧否?”
    “存之兄言之有理!”另外几人连连赞同。
    这细眉长须的叫高攀龙,听顾宪成说东林书院能重建了,立刻闻讯而来。
    现在高攀龙又说道:“昔日我在行人司,精研二程和朱子著述,还编纂了《日省编》。依我看来,如今陛下是怒其不争!”
    其他几人愕然看着他,顾宪成则止步回看,眼神深邃。
    “就是因为持身不正,陛下又以德行期许,朝堂诸公才愧不敢言,几人经得起查?”高攀龙情绪激扬,“萧大亨在江南查了上百家,一查一个准,让陛下如何看待如今士风?哀其不幸可也,怒其不争更该!陛下撤矿监税使,裁汰冒滥,清理占役,节缩用度,拨内帑奖勤廉,不是陛下负了天下官绅,是许多人忘了先贤教诲、负了陛下!”
    说实在的,来凑热闹的人里,好几个都没想到高攀龙竟然是这样的观点。
    “不才以为,这不是不能议天下事!难道是非曲直真能不顾?身不正则言谈无力,言谈无力便如无知愚氓一般以污秽之语羞辱,此辈也配列身士林?叔时兄以为如何?”
    顾宪成笑了起来:“贤弟所言,合乎至理!士风败坏,官场藏污,久已有之。我顾家也有一支获罪,于私于义,我要设法搭救;于公于理,我却甚是敬佩陛下。横渠四句,该提!先贤教诲,不能忘!只要身正,言之有理,天下事如何不能议?”
    他站在高处指着山门那里说道:“将来在那里刻一楹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辈讲学,正该澄清士风,为君父储贤才,愧煞朝堂诸公!”
    “好句!”高攀龙拍掌大笑,“好句!正该如此!所谓得道多助,东林书院申明主旨,自会群贤毕至!”
    一群人神情复杂:怎么好像东林书院反倒要为皇帝鼓吹了?
    他们只是不懂得,顾、高二人已经看清了如今这个局面的本质原因:皇帝确实站在大义上,站在维护文教根基的高位上。
    如今的官绅,大部分确实都是有私无公,大部分确实忘了先贤教诲。
    倒不是说顾、高二人当真白璧无瑕,但朝堂上的事,向来是立场更重要。
    现在他们既然在野,既然皇帝的立场已经明确,既然他们多少比别人经得起查一些,那为什么不这么做?
    等朝堂上大批的位置空出来,就是东林书院的门人和理念登堂入室的时候!
    朱常洛并不知道大名鼎鼎的东林书院如今准备先成为帮他辩经的大儒,知道了也只会付诸一笑。
    消息仍在南传,也必定会引起更大的争议,促进更多的分化。
    在南京,昌明遮洋行的行首常庆安到了守备府,见到了成敬。
    “遵陛下旨意,今年新增金银该留十万两在南京,七万予水师,三万予孝陵卫,臣已经将银子带来了,先交给成守备。”
    成敬笑着问他:“还没收上来,先交给我?”
    “自然要助魏国公、平夷伯先收军心、整饬兵备,以应万一。”常庆安弯着腰低着头,“昌明号这边,无非是先支后收罢了,谁又敢耽误金银?”
    成敬有些好奇起来:“此前昌明粮行买粮,还有竞买遮洋总,你们十家都了不少银子。现在又拿了十万银子出来,各家一共准备了多少银子?”
    虽然这属于秘密,但常庆安也不瞒他:“陛下信重,我们岂能不全心全力办事?除了一开始陛下和诸位勋戚拿出来的银子,我们各家都是按股借支,按需拿银子的,竭尽全力。不瞒成守备,我们各家这么多年操持经营,还算薄有家资。”
    具体的数字还是没说,但意思就是让他放心,山西十家会全力抓住这次机会。
    成敬笑了起来:“确实是信重。淑妃娘娘选自范家,你们已经有三人赐了官身,好生办事吧。那十万两银子,你大张旗鼓地运过来,让南京都知道。”
    “是。”
    皇帝用他的内帑练兵又不是秘密,京营如此,南京当然也可以如此。
    长江水师和孝陵卫何时这么阔气过?
    但守备厅会议上,徐弘基就不那么平衡了。“只孝陵卫?”他愕然看着成敬,“那南京亲军呢?”
    成敬眯了眯眼睛看着他:“魏国公,那不如你呈奏本去问问陛下,为何只给孝陵卫不给其余南京亲军?”
    在南京,仍然有一些留都上直亲卫军。
    徐弘基倒也知道原因:做做仪仗、巡巡城就好了。就连缉盗这种事,南京的五城兵马司也比留都上直亲卫强。
    但五城兵马司就是南京户部支俸粮了,跟内帑补贴没什么关系。
    他只是觉得自己能支配的比水师少太多。
    “孝陵卫只就近弹压应天府及苏松常嘉湖五府,水师就不同了。湖广、江西、浙江,还有江北诸府。缺的战舰、兵备,将卒操练,巡江。”成敬说着,“如今南京兵部由郑继之暂署,他不会多管。明着告诉魏国公,南京兵部尚书是留给李化龙的,等他明年丁忧完了就会到任。”
    “……李化龙?”
    “除了水师,南京自然还要有一支能战的步车营。相比留都上直亲军,孝陵卫才是更好的底子。”成敬提醒着他,“魏国公不如多心思,看看今年这三万两该怎么,让陛下知道你把这个底子打好了。这可是三万两!区区一个孝陵卫!”
    “……我知道了。”
    三万两确实不少了,孝陵卫才一卫人马,人均要摊近六两银子!
    但徐弘基也知道,孝陵卫虽然因为地位特殊而编制相对健全一点,却也称不上满编满员、个个青壮。
    拿了这三万两,至少先要把满编满员满青壮这件事做到位。
    得!去募兵吧!
    大名府是北直隶最南面的一个府,这个突出部深深地插进了山东与河南之间,最西南面的长垣县与开封府城之间隔着黄河。
    长垣县是李化龙的老家,现在李化龙还穿着丧服,为父亲守制。
    丁忧该二十七月,他父亲是去年初去世的,他是去年八月回到老家开始守制的。
    于情于理也该丁忧到明年底吧?可皇帝已经给他传来了手谕,让他明年七月就先到北京面圣,然后南下去任南京兵部尚书。
    虽然也说得过去,算是从他爹去世开始算起满了二十七个月,可这不是招人非议吗?
    李化龙知道皇帝为什么这么急。
    京里最新的消息也传过来了,旨意正在颁往诸省:自泰昌二年开始,有官绅害民定了罪的,每县州累自三次就降一回全县官绅优免,整个大明每累至五千次就降一回整个大明官绅的优免。
    真是要了亲命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开一个口子:泰昌二年结束之前,允自首退赃免罪。
    老实说,他和崔景荣弹劾刘綎,那小子不仅没有获罪,还被封了彰勇伯,李化龙没想到。
    一次多了三侯七伯,那更是没想到。
    田乐那家伙在朝会上主动站了出来支持皇帝推动新政,李化龙同样没想到。
    要去做南京兵部尚书,那么就在皇帝和江南官绅对阵的最前沿了,李化龙愁眉苦脸。
    倒不是畏难,可是如今就好比只是一开始,锐气士气都还不错。
    如果这些新政当真遇到那些软绵绵却坚决的阻力了,皇帝仍旧能够这么坚持吗?
    就他的阅历而言,不明着抵抗,但以各种各样的对策让朝廷难受、让皇帝顾忌,这样的手段官绅们从来不缺啊。
    但李化龙如今只能先做一件事。
    “你先把我们家的田土店产和优免都查一遍。”李化龙吩咐着儿子,“北直隶诸府州自然是第一批,别叫抚案找上门来。”
    若是北直隶就推不下去,皇帝必定不吝让京营过来走一遭。
    要是刘綎那小子带着人过来了,谁知那小……伯爷会不会记恨?
    这么早就许了他升实职尚书、委以重任,李化龙又怎么不报效君恩?
    可是难受啊!大名府其他乡绅一定会在背后默默骂他。
    统帅大军的李化龙是条没骨头的泥鳅吧?
    (本章完)


同类推荐: 白昼焰火(熟男女性爱日常,女出轨,高H)断奶(骨科 1v1)征服男校可行性分析(GB)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人鱼三世界半岛钢铁之恋隆万盛世三十天冷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