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海棠屋
首页崇祯重振大明 第101章 磨勘法

第101章 磨勘法

    第101章 磨勘法
    任务一个接着一个,袁可立感觉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
    但是为了明白皇帝的想法,他还是继续问道:
    “除了朝廷和地方的三法司,陛下还打算调整什么部门?”
    “例如户部的十三司,要不要调整一下?”
    从刑部十三司降为总务司十三厅的事情,袁可立猜到皇帝多半看户部十三司多半也不怎么顺眼。先前设立的钱法总署,估计就是在为调整户部做准备。
    朱由检对户部确实看不顺眼,觉得如今的大明财政很是混乱。
    但是他刚刚设立顺天银行和应天银行,想要让它们获得央行的部分职能,把户部的财政权力抢过来一点。
    如今两大银行还没有完全站稳,户部仍有建立户部银行、把职权立刻夺过去的可能。
    所以他没有把调整户部的事情和盘托出,只向袁可立表示:
    “户部确实需要调整,但是这件事太过重大,需要有能力的官员负责。”
    “朕打算等毕自严上任后,再和他商量这件事。”
    “十三司是降为十三厅,还是和地方督粮道等融合,改为地方转运衙门,需要通盘考虑。”
    大明在地方没有转运衙门,户部十三司实际上承担了这个职责。
    对于这十三司是继续留在朝廷,还是将它们地方化,朱由检并没有想好,需要精通财政的大臣辅助。
    这种慎重的做法,得到袁可立赞同,他也觉得毕自严能承担这个重任,便不在管不在自己分内的户部之事。又询问道:
    “六部之首的吏部呢?”
    “陛下要如何调整。”
    这个就需要放出风声了,朱由检早就有心改变大明官员的升迁制度,此时向袁可立道:
    “吏部有两个侍郎,如今一个专督加衔推升,另一个朕打算让其专督考课磨勘。”
    “以后要参考宋朝实行磨勘法,官员按品级升降,不得越级升迁。”
    “绝不能像魏逆当政时那样,一年一迁甚至数迁,五六品官员两三年时间就提拔到一二品,完全不把品级当回事儿。”
    “越级升迁的官员,这次要全部降下去,甚至要追究他们附逆的罪行,进行相应惩治。”
    如今大明的制度是,京官只要办完一件差事就能升迁,办不完也能升职照旧管事。一年一迁、一年两迁都是很常见的事情,升迁与否大部分时候不看能力,全靠官场关系。
    朱由检对这种事深恶痛绝,所以他先前在革除冒滥官位时,就强调要规范升迁。这时参考古制提出磨勘法,让袁可立感觉到皇帝对此的重视。
    但是严格按照品级提升,绝不是所有官员都愿意看到的。
    尤其是科道官员位卑权重,对他们来说,按品级升迁很不友好。
    所以袁可立劝谏道:
    “陛下的想法是好的。”
    “但是有些官员的品级并不合理。”
    “例如科道官员,实际应该分为五六七品,实权甚至相当于四品。”
    “如今却统统都是正七品,陛下不能将他们一并看待。”
    这是皇帝让官员大小相制的锅,是为了保护皇权。朱由检不敢轻易改变这个制度,说道:
    “朕已经设置了侍御史加衔,如果科道官员有功,可以通过加衔提升。”
    “其他官员同样,可以加衔或授予散官提升级别俸禄。”
    “以后正三品官员以下,五年迁转一次,按照品级升迁。”
    “考课很差的不升迁,甚至要展磨勘惩戒。”
    “考课优秀或立功的,那就授予一年功、两年功、三年功、四年功、五年功,减去一到五年磨勘。”
    “这件事由专督考课磨勘侍郎负责,制定具体章程。”
    “武官的考课磨勘,仍旧由兵部负责。”
    兵部军政五年一考选,袁可立对武官五年一迁,没有什么话说。
    而且在内心之中,他觉得一个百户就是正六品,品级实在太高。再加上武官上战场就能立功,迁转时间太短的话,容易升无可升——
    所以五年一迁,对武官非常适合!
    但是文官也五年一迁,问题可就大了。
    这意味着一位起步正七品的进士,正常迁转到正三品,需要四十年时间。
    考虑到文官考取进士的年龄大多三十岁左右,意味着不立下年功的话,需要七十岁左右才能升到正三品。
    这对绝大部分文官来说,绝对无法接受。
    再加上和武官迁转时间一样,意味着皇帝把文官、武官同样看待。在一些文官看来,这是一种羞辱——
    我们堂堂文官,怎么和武官一样呢?
    所以袁可立立刻劝谏,向皇帝道:
    “陛下,文官的迁转时间,怎么能和武官一样呢?”
    “而且武官是五年一考,文官三年一考。”
    “臣以为文官迁转,当以三年为宜。”
    三年一迁时间就太短了,只需要二十四年时间就能从正七品升到正三品。
    如果这种办法实施,意味着朝中一万多名文官、尤其是数千名进士,大部分都能序迁到正三品。
    朱由检当然不能接受,向袁可立道:
    “数千甚至上万名正三品文官,袁卿是想让大明财政崩溃吗?”
    “不说他们的职位如何安排,单是他们的俸禄,大明就难以承担。”
    “文官三年一迁,绝不可能实现。”
    宋朝都没有这样优待文官,袁可立想了一下,也觉得文官都三年一迁有点不现实,又提议道:
    “前宋进士和非进士迁转时间不同,臣以为非进士出身官员,可以按武官迁转时间,定为五年一迁。”
    “进士三年一迁,和非进士不同。”
    这是一个办法,但是想到袁可立说的文官三年一考,朱由检道:
    “非进士定在六年吧!”
    “文官三年一考,这个制度不能轻易改变。”
    “非进士出身官员,任职由从九品开始,定为六年一迁。”
    这样比武官迁转时间还多一年,袁可立虽然觉得对举人、监生、吏员出身的文官有些不公平,认为他们由从九品迁转到三甲进士起步的正七品,就需要三十年时间,时间太长了点。
    但是想到皇帝增设明法科、明算科,要招收四甲五甲进士,他就不再同情这些人——
    如果连四甲五甲都考不上,那就是他们的问题。
    没有进士功名,又不想办法立功减磨勘,还想什么升迁!
    对非进士这样苛刻,朱由检其实也有一点无奈。
    非进士官员或许会有海瑞那样的人才,但是不严格规定的话,却容易产生腐败。
    大明对举人、监生的任职规定很是粗疏,可以授予小京职、教职,也可以授予府佐及州县正官。
    这其中的差别,是不入流到从五品。像是嘉靖二十八年举人海瑞,起步是不入流的教谕。万历三十六年举人陈新甲,起步是从五品知州。
    这两者的差别实在太大,太容易产生腐败。
    朱由检宁愿让他们全都从九品入仕,六年迁转一次,看看有没有人脱颖而出,选拔有功人才。
    如果举人、监生不愿意六年迁转一次,他们也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转任武官,以后五年一迁。
    知道自己即将面临战乱,朱由检十分欢迎、甚至期望举人监生去军中任官。
    《宋史》:
    铨法虽多,而莫重于举削改官、磨勘转秩。
    考课虽密,而莫重于官给历纸,验考批书。
    (本章完)


同类推荐: 我妻如奴魔欲(更新至238章)夫妻日记我的爆乳巨臀专用肉便器恶人传皇嫂(H·强取豪夺)快穿之娇花难养重生之母女调教(未删节完本+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