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海棠屋
首页崇祯重振大明 第104章 朝野反应

第104章 朝野反应

    第104章 朝野反应
    回到自己住所,袁可立对自己和皇帝交流的内容,仍旧难以置信。
    他是实在没有想到,自己和皇帝的私下交流,定下这么多事情:
    首先是内廷衙门,除了锦衣卫外,皇帝要走了詹事府、钦天监、太医院。
    而且把国子监改称太学,以后皇帝要建立大学,培养大学生。
    内廷和外廷彻底分开,再无含糊之处。
    这是一件好事,约束皇帝以后不能再胡改乱改。
    袁可立仔细记下,决定尽快上疏,定下这件事情。
    然后就是三法司调整,也是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他身上还有协理三法司的职务,担负这个重任:
    刑部被大改了一番,审判职能被划给了在大理寺新设的法庭。
    城区还要设立政务署、廷尉署、卫尉署,仿照行省三司,重新三权分立。
    也不知这种做法,到底能不能行得通?
    行政、司法、执法三权分立说着简单,实践中的配合,却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的。
    袁可立最担心的就是锦衣卫管辖的卫尉寺乱来,文官又太强势,想要像架空都司一样,架空卫尉署衙门。
    那样两方必然会爆发剧烈冲突,甚至引起皇帝干涉。
    再想到锦衣卫和卫尉寺官员被皇帝定为文职军官的事情,袁可立现在明白,皇帝为何让他一个兵部尚书,负责三法司改制:
    『我是兵部尚书,必然要保障文职军官权力。』
    『否则兵部的武官和转任武职的文官后代都会不满,我这个兵部尚书就很难当下去。』
    『陛下知道这点,所以让我负责三法司改制,保障卫尉寺职权。』
    这种深谋远虑,袁可立复盘之后才想明白。
    对皇帝的心机,也有了更深认识:
    这位皇帝真像一些官员说的,颇类世宗皇帝。
    希望他能将这些心机,更多地用在正道上。
    想到世宗嘉靖皇帝的事情,袁可立心中就有一些忧虑。那位少年皇帝,绝对是太祖、成祖之后,文官的又一噩梦。任何一位文官,都不愿面对那样的皇帝。
    不过想到当今皇帝划定法律法规和诏令级别,以及戒严令的事情,他觉得皇帝对外廷还算尊重,宁愿麻烦点用戒严制度夺权,也没有强行使用中旨,甚至使用廷杖——
    用制度还有得争,用廷杖就没办法了。
    他只能希望当今皇帝更多地是用制度,官员也不会逼得陛下用廷杖。
    这样想着,袁可立觉得戒严制度要尽快定下来。不管哪一方更得利,都要用这个制度约束。免得无法弥合,皇帝以后用廷杖掀桌子。
    最后就是磨勘法,以及延伸出来的官吏迁转制度,还有明法科、明算科和司法数算考试的事情。
    这些对朝野都是大事,但是袁可立知道,除了武官的迁转由兵部负责、明法科和司法考试也归自己外,其它的更多是皇帝要放出风声,要通过自己传出去。
    所以他打算在外人自己和皇帝的谈话内容时,多谈这些方面。
    其它的需要保密,免得生出事端。
    不出袁可立预料,很快就有人上门试探他的口风。皇帝特意留下一位大臣面谈,还在西苑谈论了那么久,许多人迫切想知道,到底谈了什么。
    袁可立把该隐瞒的隐瞒,把官吏迁转规范和增加明法科、明算科的事情放出去,引起一片哗然——
    任谁都想不到,皇帝和袁可立私下谈话,商定了这样的大事。
    虽然事情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但是谁都看得出,扳倒阉党后皇帝强势,朝堂上最多小修小改,不会有大变动。
    明法科和明算科的设立已是定数,官吏迁转的事情,多半也不会变。
    想到自己身上的正七品官职,一位科道官员说道:
    “这是嫌我们升得太快啊!”
    “以后升到正五品以上,可就太难啦!”
    心里有些酸溜溜,对当今皇帝有些腹诽。
    以前的大明皇帝对立功科道官员经常直接加寺丞、少卿,当今皇帝继位后设立各级加衔,给半品加衔就是赏赐。
    本以为这样也就算了,没想到现在又推行磨勘法和年功。没有相应年功,就无法减磨勘年份,也无法提升品级。
    以后皇帝对他们的功劳,多半是赏赐一年功、两年功,而不是提升半品加衔——
    皇帝是越来越小气,赏格越来越低。
    就连升官最快的科道官员都是这个想法,其他官员就更不用说了。
    科道官员好歹还增加了弹劾尸位素餐官员的职能,权力又大了点,立年功也更容易。
    他们这些官员权力没有增加,头上却多了个紧箍咒,不立下年功减磨勘,就只能积累时间序迁。
    甚至序迁都有限制,只能到正五品。没有年功的话,那就只能滚蛋。
    这让那些在衙门里不理本职、只想着如何升迁的官员,对磨勘法抱怨连连:
    以前的官员那么轻松,为何轮到我们就那么苦?
    为何要实施磨勘法,不按原来的办法?
    “原来的办法?”
    “原来没有考课吗?”
    “五品以上仍旧实行的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黜陟,就是原来的办法?”
    “但是现在有几个遵守的?”
    “有门路的三年时间能够数迁,没门路的九年考满都没人管。”
    “就因为原来的办法实施不下去,陛下才实施磨勘法。”
    “我觉得磨勘法很公平,没门路也能升到正五品,比以前要好多了!”
    一位年老官员说道。也不知是不是冷板凳坐久了,此时发起了牢骚。
    大明的进士是很尊贵,很多人考上进士后就踏上升迁快车道,但是坐冷板凳的进士也不少见,根本没有人管。
    如今皇帝要实行磨勘法,每个人都能序迁到正五品。甚至在立下年功后,还有资格成为更高品级官员。这些人觉得磨勘法公平得很,远比以前要好——
    每个进士磨勘期都是四年,不立下年功减磨勘,你就别想升迁。
    即使评定年功时可能会有猫腻,也比以前公平。
    就这样,磨勘法的事情,吸引了很多官员的注意。
    吏员分级和司法数算考试,甚至明法科、明算科的事情,反而没多少人在意。
    毕竟朝堂上的官员已经上岸,八九品的小官根本不被他们放在眼里,更别说不入流的吏员了。
    在他们看来,明法科明算科进士、还有非进士出身官员,就是为他们办事的。有什么琐碎事务,以后可以交给那些官员去办。
    也有一些人为了维持进士地位,觉得考上明法科、明算科的不能称为进士。皇帝也不能特赐同进士出身,拉低进士身份。
    这些人打算上疏,劝皇帝不要这样做。不能把进士的名头,戴在那些人头上。
    他们这样打算,有些人却欢欣鼓舞。在明法科、明算科的开设上,看到机会到来。
    国子监副榜贡生王璘,早就已经打算在明年开科时上疏,请求同中式举人一体会试。
    此时得知皇帝要开明法科、明算科,录用四甲五甲进士,他感觉机会很大。
    当即就打算趁热打铁,提前把奏疏递上去。
    不过,想到贡生钱嘉徵参劾魏忠贤十大罪的奏疏、被通政使吕图南以字画称谓不如式拦了几天,王璘又去找钱嘉徵,让他参详一下,方便通过通政司。
    钱嘉徵也听说了明法科、明算科的事情,却没和自己联系起来。
    他是生员贡监,也就是说只有秀才功名,根本没想过直接参加会试。
    不像王璘这个副榜贡生,在列入乡试副榜后,离正榜举人只差一步,一直心有不甘,想要参加会试。
    此时听到王璘的请求,钱嘉徵连连摇头,觉得王璘实在是异想天开,朝廷不可能答应:
    “若是允许副榜贡生参加会试,我们这些不是副榜的贡生怎么办?”
    “你觉得副榜贡生,和其他贡生有什么区别?”
    想要说有区别,王璘却说不出有啥区别。副榜说破天也是副榜,不是正榜举人。
    所以他想了一下,说道:
    “不必限于副榜,咱们请求陛下允许所有贡生参加会试。”
    “兄台也是贡生,难道不想参加会试?”
    钱嘉徵当然想要参加会试,但是他对朝堂事务有些了解,知道这种可能性不大,向王璘道:
    “贡生能参加会试的话,你让其他监生怎么想?”
    “国子监里除了贡生之外,还有举人、官生、恩生。”
    “就算举人不介意我们抢他们的考试机会,官生、恩生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
    “他们家室非凡,比我们影响更大,万一闹起事来,谁担这个责任?”
    “伱连国子监都摆不平,怎么让陛下和朝堂大臣同意?”
    “总不能为了照顾贡生,让国子监其余监生闹事吧?”
    一连几个问题,让王璘哑口无言。心中也觉得钱嘉徵说得很多,朝廷直接允许贡生参加会试的希望不大。
    但是不试一试,他又心有不甘。念头一转,王璘想到一个办法,说道:
    “进士科咱们不参加,明法科、明算科应该可以吧?”
    “这两科是新开,说不定直到考试时,外地都收不到消息。”
    “为了避免参加考试的人太少,陛下或许会特许贡生参与。”
    这是一个办法,钱嘉徵怦然心动。
    想到浙江乡试的难度,他对考取举人同样没有信心。觉得可以和王璘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获得明法科、明算科考试资格。
    如果能考取明法科、明算科的四甲五甲进士,虽说比不上前三甲尊贵,也能像进士一样做官。不至于以监生身份入仕,在官场上难有作为。
    而且明法科、明算科新开,外地的士子没有准备,参加考试的人数不会太多——
    他若参加考试,有很大的机会登科。
    想到这个情况,再想到国子监教导的律令书数,钱嘉徵更是觉得,明法科、明算科很适合监生参加。自己可以和其他监生一起,争取考试机会。
    所以他和王璘一起写了奏疏,向通政司投递过去。
    (本章完)


同类推荐: 我妻如奴魔欲(更新至238章)夫妻日记我的爆乳巨臀专用肉便器恶人传皇嫂(H·强取豪夺)快穿之娇花难养重生之母女调教(未删节完本+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