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海棠屋
首页崇祯重振大明 第256章 第二次模拟考试

第256章 第二次模拟考试

    派出所的事情,让袁可立产生了紧迫感。知道如果自己再慢下去,政务署和廷尉署在很多方面的权力,都可能被卫尉署夺取。
    例如坊间纠纷,现在有很多就是由派出所处理。直接对寻衅滋事的人员判罚劳动矫正,让他们帮卫生队扫地掏粪。
    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是发展下去,更大的案子也会被派出所直接解决。廷尉署的法庭,会因此受到影响,权力被卫尉署夺取。
    甚至,袁可立还听说,在门前三包实施后,街上乱摆摊位的行为少了许多,也因此惹来小贩不满。卫尉署因为这件事情,已经筹画在一些路段设立商业街,专门划出摊位供小贩摆摊。
    这件事听起来很好,但是商业街的事情,明显是侵犯工商科的职权。如果不加制止,卫尉署的权力会继续膨胀。
    现在这个局面,逼着他把政务署和廷尉署建立起来,完善相应职权。
    这让一直拖着这件事的袁可立,不得不把自己的精力,分配到这件事情上。
    “宛平、大兴二县的衙门,根本没有胆子反抗锦衣卫。”
    “靠他们是不行了,必须按照陛下所说,建立城区政务署,把城内的事情接管过来。”
    “都察院要任命巡城御史,建好廷尉署的同时,约束卫尉署的权力。”
    面对刚进京的李邦华,袁可立向他说道。
    这是他的老同事,也是他在进京后,就向皇帝举荐的。如今终于入京,就任左副都御史,在都察院协理院事。
    察觉自己应对不了皇帝的攻势,也无法遏制卫尉署扩张权力后,袁可立决定把事情交给李邦华,让他负责廷尉署。
    李邦华是江西人,受业于东林党三君之一的邹元标,毫无疑问是东林党人。不过他对党争并不热衷,除了为自己的老师邹元标请求赠荫之外,基本不参与东林党的事情。
    所以进京之后,李邦华和东林党人的往来并不多。反而和袁可立这个中立派,交往更多一些。
    他的胆子很大,早就提出很多改革措施,而且勇于任事。对袁可立的安排丝毫没有推脱,说道:
    “我这就请求陛下,任命巡城御史。”
    “只是城区三署的事情,袁兄是如何想的?”
    “到底是想要做,还是不想去做?”
    袁可立闻言皱眉,说道:
    “当然是想做的,要不我如何会接下这件事?”
    “只是陛下的性子太急,又新设那么多官位。”
    “恐怕旧的问题没解决,又带来新的问题。”
    这是他最矛盾的一点,也是他对三署设立很慎重的原因。认为随意增设官员能不能解决问题不好说,反而可能带来冗官问题。
    按照他的想法,三署可以设置,但是要仿照县衙六房,用吏员负责就行了。从县衙转为三署,也能平稳过渡,不造成多少波折。
    但是皇帝的想法,明显和他不一样。几乎是另起炉灶,把县衙撇在一边。
    “以前城里的事务,除了五城兵马司外,还有大兴、宛平二县管辖。”
    “现在陛下打着五城兵马司改制的名义,直接把大宛二县撇开,恐怕会有波折。”
    忧心忡忡地说着,袁可立又想到了皇帝让户部推行的分税制。如果在北直隶顺天府正式试行,引起的波澜会更大,不知道会引起什么风波。
    当今皇帝的步子,迈得实在太大了。他在最初的赞同之后,便转而变得谨慎。
    李邦华更加年轻,比他更加大胆,说道:
    “咱们这位陛下,我看是胸有成竹的。”
    “卫生队、消防队、巡警队的事情,做得都还不()
    错,解决了很多问题。”
    “若非如此,袁兄也不会有这么大压力。”
    “咱们要相信陛下,按朝堂决议行事。”
    对新皇帝的印象不错,李邦华道:
    “廷尉署的事情我去办,政务署的事情袁兄和其它各部商量一下,让他们派人协助。”
    “担心是没用的,把事情做好才是正经。”
    “以我之见,现在要担心的不是出现新问题,而是把旧问题解决好,选拔优秀官员。”
    这是他的态度,也是他决定接下廷尉署这件事的原因。
    这件事情不好办,但是李邦华不怕。他在地方做过知县,还做过天津巡抚,有丰富的治政经验,不怕这些问题。
    袁可立听到他的回应,心中的担心放下来了一点。觉得自己推荐李邦华任职,真的是做对了。
    这样一个勇于任事的人,确实是皇帝的好助力。
    他心中也赞同李邦华所说,把事情做好才是正经。
    如果不是在皇帝指挥下,卫尉署连续在京城做了几件事,他还会产生这么大的压力吗?
    政务署和廷尉署如果能建好,并且受到认可。县衙那边即使有波澜,也能平复下去。
    所以,袁可立拱手说道:
    “那就有劳李兄了!”
    “马上就是第二次太学模拟考试,按照陛下所说,前百名可授予九品官职。”
    “我会从里面挑些人才,充实城区三署。”
    这是他早就有的想法,也是一直拖着三署事情的原因——
    想要从举人中挑选官员,纳入文官体系。
    没想到皇帝那么心急,在年前突然袭击。让锦衣卫连续做了几件好事,把卫尉署成功建立起来,甚至侵夺政务署和廷尉署的权力。
    现在,他只能加快举行模拟考试,从中挑选人才。
    决心定下之后,袁可立很快和郭允厚议定,在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二日,举行明法科和明算科模拟考试。
    此时,来到京城的举子,又增加了许多。
    大明的会试,二月初九就开始第一场考试,许多想参加会试的考生,都在正月底进京。
    今年因为新皇登极,要多录用些人才,还增加了明法科和明算科考试。那些心急的举人,提前些时日进京,此时京城之中,云集了许多举人。
    这些人在听到模拟考试的消息后,大多报名参加。想要熟悉考试,甚至捞一个做官机会。
    再加上太学生的参加,这次模拟考试的人数,丝毫不亚于正式考试。取得前百名的难度,也丝毫不亚于考取进士。
    这个局面,让一些人望而生惧。也有一些人欢欣鼓舞,认为有了和进士较量的机会。
    已经被特赐元士出身、并且在十二月的明法科模拟考试取得前百,可以直接任官的钱嘉徵,就是其中一员:
    “在这样的考试中取得前百,将来做官任职,还会有人非议吗?”
    “我等虽然不是进士,才学却不亚于他们!”
    满心和那些举人较量,显示自己的才学。
    要让那些人认识到,自己不是才学不如他们,只是没参加会试的资格,所以无缘进士。
    王璘却是苦笑,说道:
    “钱兄信心十足,愚兄却不行了。”
    “上次我侥幸获得明算科前百,这次就不一定了。”
    “天下英才这么多,我们这点先发优势,也算不上什么啊!”
    靠着首先得知消息的优势,王璘对明法科和明算科考试都有准备,甚至取得了明算科前百。
    但是如今参加()
    考试的人员增加,他就没有信心了。上次只有太学生和在京举人,他都只面前进入明算科前百,这次就更难了。
    这让他的心里,对自己将来是否能考取进士产生怀疑。连明法科和明算科都这么难,即使他考取举人,又有多大机会考取进士呢?
    所以他的心里,已经有了入仕了想法。打算凭上次的明算科前百,获得任官资格。
    只是,一次进入前百,只能以从九品入仕。这让他的心里,又实在有些不甘:
    『以从九品入仕,非进士磨勘期又是六年,再过三十六年,才能达到状元的从六品。』
    『升得实在是太慢了,没有前程可言。』
    『还不如转任武官,磨勘期是五年。』
    产生这个想法,不能说王璘没受到京城变化的影响。
    在卫尉署接连几个大动作,成功在京城树立威信后,很多人对卫尉署有了印象,想要在里面任职。
    王璘就是其中一员,认为卫尉署新立,有很多升官的机会。他这个文士进去,能发挥的地方很多。只要能立下功劳,就能获得升迁。
    即使没立下功劳,五年的磨勘期也比六年更短。将来致仕的时候,能有个更高的品级。
    唯一让他顾虑的是,卫尉署里面是武官。当今天下是文贵武贱,完全不按品级。
    这让他对加入卫尉署又有点犹豫,不知要不要这样选。
    在这种纠结的心理中,王璘、钱嘉徵等人迎来了第二次模拟考试,进入顺天贡院,参加这次考试。
    经过第一次模拟考试,这次考试又正规了许多,出的题目也更合理。在参考唐宋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新。
    在朱由检的要求下,明法科考试题目有许多是客观题,有明确的答案。不懂律法条例的,不能胡写一气。
    明算科考试更是如此,大部分题目都有正确答案。那些胡乱作答的,写了也没用处。
    这让考试成绩,无疑更加客观。很多考生都认为这种考试很公正,更看个人实力。
    明法科和明算科两科,开始受到认可。让一些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有了投身想法。
    朱由检在收到这些反馈后,心中暗暗点头,认为袁可立和郭允厚做得还不错,让明法科和明算科考试立了起来。以后朝廷就能从两科获得人才,得到专业官员。
    同时,他心里也想着把明法科和明算科设置得更客观点,参考后世实行百分制:
    『百分制的成绩一目了然,相对更加公正。』
    『就是大明的进士是按南北中三卷录取,如果录取的进士分数相差太大,可能会有争议。』
    『实行百分制的条件,现在还不具备。』
    同样一张考题,按南北中三卷录取。如果某一卷录取的分数很低,会让其它卷觉得不公平。
    这是朱由检没有实行百分制的原因,认为条件不具备。除非他给南北中三卷出不同的题目,然后进行录取。
    就像后世的高考,为了避免分数高低引起争议,统一的全国卷被采用的越来越少,很多省都有自己的试卷。
    这样某一省录取分数高点、某一省录取分数低点,也能以试卷不同解释。
    但是在会试上采取这种方法,无疑会引来争议。所以朱由检思考之后,决定现在先模糊着,以后再实行百分制。
    总之,要加大明法科、明算科和进士科的区别,实行错位竞争。用更客观公平的考试办法,吸引人才投入。
    这次模拟考试结束后,明法科、明算科的章程,被袁可立、郭允厚呈了上来。
    刚刚进京不久、担任礼部尚书的温体仁,也呈上了会试章程()
    ,严格考场纪律。
    朱由检批准之后,开始思索任命谁担任这次会试的主考官。
    按照近些年约定俗成的规矩,主考官一般是内阁次辅担任。这样能避免首辅的权力过重、也能让次辅培植羽翼。
    朱由检无意改动这个惯例,决定让次辅担任主考官。但是在谁是次辅上,现在却有争议。
    如今的内阁有黄立极、施凤来、李国普、张瑞图、郑以伟、徐光启、韩爌、孙承宗八人。
    韩爌起复之前,施凤来毫无疑问是次辅。但是韩爌起复之后,朱由检用加弼政大臣的方式,没有让他当首辅。而是和施凤来、李国普并列。
    以韩爌的资历,无疑要排在施凤来前面。可以说他现在是次辅,应该担任主考官。
    不过,朱由检对东林党怀着警惕,担心东林党在得到新鲜血液后,有可能死灰复燃、甚至整合士人。所以他内心之中,并不愿韩爌担任主考官,壮大东林党的实力。
    思考之后,朱由检决定趁着韩爌没进京,任命施凤来担任主考官。再让袁可立、郭允厚担任副考官,负责明法科、明算科。
    同时,他从翰林院选了一些老翰林,让他们担任阅卷官。避免太年轻的官员,利用会试培植羽翼。


同类推荐: 我妻如奴魔欲(更新至238章)夫妻日记我的爆乳巨臀专用肉便器恶人传皇嫂(H·强取豪夺)快穿之娇花难养重生之母女调教(未删节完本+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