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海棠屋
首页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240.第238章 户部侍郎张易一问三不知,晋王怒斥大明懒政官员

240.第238章 户部侍郎张易一问三不知,晋王怒斥大明懒政官员

    第238章 户部侍郎张易一问三不知,晋王怒斥大明懒政官员
    在不知道大明有个户部侍郎张易之前,朱棡所能想到的“张易”,就是那位元初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此人出自太原交城,所学驳杂,洞究术数。
    他不仅学兼儒、佛、道三家,而且于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律历等无不精通。
    中统元年,张易任燕京行省参政。
    至元三年,他以中书右丞的身份,同知制国用使司事。
    至元九年,张易升至中书平章政事、枢密副使。
    至元十八年,他又兼领了秘书监、太史院、司天台事。
    作为忽必烈行汉法的参与者之一,张易此时已成为元朝为数不多政治地位显赫的汉人之一。
    然而在至元十九年三月,益都千户王著与高和尚等人,趁忽必烈和太子真金去上都的机会潜入大都。
    他们假称真金回宫,召深得世祖宠信的阿合马,随即杀了阿合马及其党羽郝祯。
    期间王著与高和尚等人,曾托称皇太子之命向张易征兵,他不辨真假以兵付给。
    事后论罪,被忽必烈所杀。
    然而自古以来就不缺乏牵强附会之人,虽然“中书平章政事张易”已经逝去近百年,但依然有同姓之人愿意以他为榜样。
    在洪武年间崭露头角的户部侍郎张易,应该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能够凭借擅长书法被老朱擢升为中书舍人,靠的就是起了个好名字。
    毕竟大明建国初期的很多朝廷重臣,都曾在元朝任职,对于“中书平章政事张易”显然并不陌生。
    再加上在已经过去的洪武九年,朱棡接连办了胡惟庸案、空印案和小明王案,提供了很多空缺的官职。
    后世有句话叫做,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户部侍郎张易,显然就是那个站在风口上的猪!
    “咱就问你一句话,洪武九年最后一个月的户部钱粮是多少?你给咱报个总数就行!”
    看着默不作声的张易,朱元璋的眼神逐渐变得冷冽。
    “咱记得你一直标榜,自己是凭儒学为官。
    按理说应该是个能说会道的,现在怎么变成哑巴了?说话!”
    张易深知如今大明官场的险恶形势,况且皇帝亲自过问这件事情,搞不好就会人头落地。
    可他实在是回答不上来,最终只能声音嘶哑的说道:“臣不知。”
    朱元璋强压心中怒火,转头看向自己身后的屏风。
    随即他深吸了一口气,随即再次咬牙问道:“张易,户部侍郎一个月能拿到多少俸禄,这个你总应该知道吧?”
    此时已经抖如筛糠的张易,赶紧躬身回答道:“根据大明现在执行的律法,侍郎级别月俸35石。
    改革之后的绩效是一个季度一发放,分春、夏、秋、冬四季,也就是四百贯宝钞。
    再加上奖金的二百贯宝钞,每年可以拿到六百贯宝钞,还有420石的粮食。”
    朱元璋闻言气极反笑,“咱还以为你对算学一窍不通,现在看来倒是小瞧了你!
    可身为户部侍郎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没搞明白,拿这么多的俸禄,你觉得合适吗?”
    张易自知死期将至,连忙跪倒在地,硬的头皮说道:“户部的具体收支情况,全操纵在胥吏手中。
    臣只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并做到知人善任即可,没有必要事事亲力亲为。”
    已经有些听不下去的朱棡,不顾老朱之前的告诫,从屏风后面走出来说道:“身为官员不积极施政,对待政事懒散懈怠。怕出事就不愿为,贪图安逸便不想为。
    能力平庸就不会为,反腐高压之下拿不了好处不愿为。
    就是不知道,张大人属于哪一种?”
    心中充满忧虑和不安的张易,此刻正不断地向着朱元璋磕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额头都磕破了皮,鲜血直流。
    “陛下,臣实在是冤枉啊!
    臣只是觉得,户部的工作应该由那些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来负责才好。”
    朱元璋愤怒地瞪着张易,大声呵斥道:“哼!这么说,咱还得感谢你为国分忧了?
    张易,你这根本就是在推卸责任!”
    正在这时,朱棡突然开口说道:“父皇,儿臣认为张大人所说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户部的事务确实非常复杂,可这绝对不能成为他不做事的理由。
    如果每个人都像张大人这样,那朝廷不就乱成一团了吗?”
    朱元璋微微点头,表示同意儿子的看法。
    他随即皱起眉头,看着张易严厉地说道:“既然如此,张爱卿。
    你还是把户部侍郎这个位置让出来吧,咱找更适合的人来担任。”
    朱棡忽然想到了什么,“爹,儿臣记得张大人之前曾经说过,‘户部的具体收支情况,全掌握在胥吏手中’。
    咱们不妨将户部的那些胥吏,都叫到御书房来。
    倘若其中的确有可用之才,父皇可以破格提拔一下。”
    朱元璋顿时眼前一亮,“听我儿一席话,令为父茅塞顿开。
    王景弘,你亲自去户部传旨,一定要把人给咱带过来。”
    过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很快几名身着胥吏服饰的年轻人,在户部尚书偰斯的带领下来到了朱元璋面前。
    “咱记得让王景弘传旨召见的是户部胥吏,偰爱卿擅自来到御书房,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吗?”
    偰姓自诞生之后,便迅速迎来了“高光时刻”。
    偰文质的五个儿子和一个侄子,陆续科考中了进士。
    故元朝廷为此专门在偰家发源地沙涨村,立了一块“五桂坊”牌坊,用于表彰偰氏“五子登科”。
    其中偰文质的一个儿子偰哲笃,在考上进士之后,做过元朝的礼、吏部尚书。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由于偰哲笃的儿子偰斯被老朱任命为户部尚书,因此也就有了“父子两尚书”的说法。
    根据朱棡的了解:偰斯的兄弟偰逊,后来还在隔壁的高丽国担任了高官,由此将偰姓血脉散播到了韩国。
    据后世的史料统计,偰氏家族总共出过八个进士、两个尚书和七个宰相。
    注定要被写入族谱的偰斯,此时却只能战战兢兢地向朱元璋请罪。
    “户部出了张易这种尸位素餐之人,臣身为户部尚书犯有用人不明的错误。
    来御书房面见陛下,一方面是为了请罪,另外一方面想为朝廷推荐几位贤才。”
    (本章完)


同类推荐: 白昼焰火(熟男女性爱日常,女出轨,高H)断奶(骨科 1v1)征服男校可行性分析(GB)被我养育的小萝莉们(未删节1-117章+番外篇)沉睡千年醒来,749局找上门华娱2017:从顶流作家开始桃花圣手我的美女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