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海棠屋
首页读档失败的大鬼斩役物语 寺与庙

寺与庙

    时下,很多人把“寺”和“庙”混为一谈,明明去了观音寺,却习惯说成观音庙!其实,寺和庙是不一样的。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庙,民间有土地庙,龙王庙等等。而寺是古代的行政单位。比如大理寺,是主管考核官员的。鸿胪寺,是主管外交的。永平十年,汉明帝派特使把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开始就是鸿胪寺负责接待的。后来因为佛教受到朝野普遍的欢迎,就把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另设一个新寺,叫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个佛寺,是当时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它的目的就是翻译经典,再一个就是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经楼,起到了现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里面不单单佛教经典,儒家道家的经典都有收藏。很多读书人,象王阳明、朱熹、范仲淹这些大儒,都曾长时间在寺院里挂单读书。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讲座,当地老百姓都可以去听,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众共同修行的一个场所。
    寺院里的出家人,相当于现在大学里的专职教授。学佛选择出家或者在家,这是分工的不同。出家只是选择做专职弘扬佛法的工作而已。这就好比现在有人选择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专职做传播知识的工作,这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学佛不一定非要出家,就好像学知识不一定非要当老师。出家人也不一定比在家人高明,就好像当老师未见得一定比其他职业知识渊博,这是同样的道理。诸位可以读读《居士传》《女居士传》,这些在家人的成就甚至还超过出家人。
    中国大陆近百年佛教受到很大的破坏,大众甚至佛教徒对于传统佛教都有很大的误解。最明显的误解,一个是供奉佛像,一个是给庙里捐钱。寺庙里供奉佛像,相当于私塾里供孔子像,又好比美国人把四位总统像雕在岩石上,或者是在蜡像馆收藏。塑像的一个目的是纪念老师,再一个就是见贤思齐,用老师的形象提醒自己用功。并不是把佛像当神明看待。至于寺院捐钱,这是印度僧团乞食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中国古时候,有两种职业是不明码标价的,一是老师,一是医生。老师教学生,或者医生看病,学生和病人都是随分给的,有钱多给一些,没钱少给一些。前面讲了,佛教寺院相当于是社区大学,它本身也不明码标价。就摆一个功德箱,大家也是随分给,相当于大众集资办学。因为中国不象印度,印度是在佛教出现之前就有比丘行乞的风俗。而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形式需要根据环境而改变。因为寺院的钱是用来办教育的,给寺院捐钱相当于支持教育,这是做了很大的好事,但却谈不上功德。按佛法的原理来讲,功德是从定中来的,不是从布施做善事来的。历史上梁武帝造四百八十寺,达摩祖师也说并无功德。
    再说和尚。现在和尚成了通用名词,泛指出家人。其实佛门里面,和尚是个非常尊贵的称呼。一个寺院的主持,或者是一方的道场的主讲人,才称为和尚。再说合什,合什是佛门一个礼节,它是代表把纷乱的心思收束住。我们平时十指是张开的,现在把它合拢在一起,这就是代表集中,代表定。定是佛法修行的核心,所以这个礼节有很深的寓意在。就好像基督徒划十字,也有它的寓意。佛门一举一动,都有它的寓意,但这里面没有神秘和迷信。
    “寺”的本义是宦官和官吏办公的处所。《经典释文》中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奄即宦官,后来称太监,故“寺”最初的本义是从“侍”这一意义而来的,乃是宦官的意思。《说文》云:“寺,廷也。”《汉书》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如汉代的御史府,也称御史大夫寺,中央一级的常设机构有太常寺、大理寺等。秦汉两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九卿中有“典客”,后又改称为“大鸿胪”。鸿胪卿的职责是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跟随汉王朝派往西方寻找神佛的使臣,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了洛阳。这两位印度僧人被安排到接待诸王和外国人的鸿胪寺居住。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西面,按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这些房屋依照当时的习惯,也被东汉王朝称为“寺”。因为寺内的经书是用白马驮来的,朝廷便将其命名为“白马寺”。这样,洛阳的白马寺就成为中国的第一座佛寺。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谓越来越少,而逐渐演变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的历史比“寺”更为悠久,因为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如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岳王庙、龙王庙、孟姜女庙、屈原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中国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个城隍庙,而庙中所建“尸主”,大多有姓名可查,如上海城隍庙的“尸主”为元末明初的“东海名士”秦裕伯,昆明城隍庙(原址在今“五一电影院”)的“尸主”为明代大忠臣于谦。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庙廊”。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观”在《释名》中说:“观者,于上观望也”。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延寿观”,以后,建“观”迎仙蔚然成风。据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昆明观”。从此,道教徒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


同类推荐: 斗破苍穹之淫宗肆虐将军沦作娼倾情[历史同人] 穿到与扶苏大婚前人在霍格沃茨,开局被狼人堵门异世之召唤文臣猛将做你的不二臣恋与深空:那咱们仨就好好过呗(秦彻x黎深x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