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皇宫便到了。
“汪大哥,多的咱们不说了,以后处着你就知道我韦宝是什么人了,我既然找了你,以后在宫中也不会随便找其他公公,这点你放心!我就想宫里有个有本事的自己人,有什么事情能知道点风声就行。”韦宝道。
“我明白!有关于韦公子的事情,我一定尽量传给公子!”汪双良道。
“汪大哥,若是不嫌弃的话,叫我兄弟吧?”韦宝道。
汪双良抿了抿嘴吧,有点不习惯这样的称呼,宫中是很难得平辈相交的,一般都是认爹!
就算是比自己小的人,要攀附对方,也是认爹。
“兄弟!”汪双良终究还是叫出了口。
“大哥!”韦宝的脸皮其实比太监厚,他叫人大哥,那早都是家常便饭了。
汪双良感动的点头:“我一生孤苦,没有父母亲人,也没有兄弟姐妹,多谢兄弟了。”
“大哥,以后我就是你的亲人!”韦宝眨巴眨巴眼睛,“我在京城有一些房产,你随便挑一处,选好了告诉我府里的人,我让人收拾出来给大哥住,以后见面也方便。”
“不必,不必,真的不能这样。兄弟的好意我心领了,我不是管事牌子,即便是管事牌子也没有几个敢在宫外置办房产的,这是大忌,容易招人嫉恨的。”汪双良道:“若有什么事情,我悄悄去你府里面就是了。”
“那好,我在我府邸里面给大哥收拾出一套别院,大哥什么时候出宫想歇一歇,随时里住就是。”韦宝热情道。对汪双良这个执事太监的热情程度,绝不下于对他认的结义大哥李成楝的热情程度。
倒不是说韦宝多虚伪,见人就想利用,主要是有这个需求,他真的需求一个宫里面的内线啊。
销售不是别的,不是放低身价去取悦对手,而你刚好需要,我刚好专业。
现在韦宝就是一个买家,他刚好需要一个像汪双良这样的人。
至于汪双良会不会将今天他巴结他的事情回去告诉魏忠贤,韦宝是不担心的,告诉也好,不告诉也罢,我大不了损失一点点银子,我要买的是从你那里得来的消息,顶多说得来的是假消息,或者不值钱的消息。你给的消息,我又不可能不经过思索就收下。
到了宫门前面一段的时候,汪双良要求下了车,转而乘坐他自己的小轿子。
韦宝的马车跟在后面,再靠近宫门一点点的时候,韦宝也下了车,这里是皇宫,不是什么人的车轿子都能靠近的。
能被允许在紫禁城骑马坐轿的,那得是什么人啊?靠山王杨林那种差不多。
此时已经有很多人在等着了,一甲和二甲的60人基本上到齐。
“韦公子啊,哦,不,现在该叫韦大人才是。”吴孔嘉主动找韦宝说话。
在宫门外,大家都很收敛,尽量不说话,很少有人交谈,都紧张于等会的面圣,那日金殿考试,虽然见过皇帝了,却没有听见皇帝说话,今日是第二次。
不管到什么时候,人对皇帝都是紧张的,关键是那一层身份起作用。
这可不是韦宝在现代看电视看电影里面见的皇帝,而是真真正正的皇帝啊。
“哦,是吴兄啊,对,我现在也该称呼吴大人才是。”韦宝淡然答道。
大家窃窃私语的最火热的话题自然是状元、榜眼和探花郎的归属。
其实这个时候不仅是新科进士们还不知道最终排名,就包括文武百官和阁臣们也不清楚最后具体要怎么分。
阁臣们只是大概知道一点,反正状元和榜眼,不出预料的话,肯定是三名东林学子其中的两个人,探花郎的话,魏忠贤应该会从韦宝或者吴孔嘉两个人当中弄一个人上去,只是不知道要弄谁上去。
吴孔嘉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他眯了眯眼睛,轻声对韦宝道:‘看样子,韦大人是胜券在握,觉得探花郎的位置,非韦大人莫属啊?’
“吴大人,何来这种话啊?我可真没有这么想过,探花郎应该是从一甲三人当中得出的吧?状元和榜眼也是一甲三人当中得出吧?”韦宝一脸小白模样。
“韦大人当真不知?”吴孔嘉斜睨了韦宝一眼,“探花郎多半是韦大人的了,那日你在首辅大人府邸赢了华琪芳和翁鸿业,他们有什么资格排在你之上?依我看,你当榜眼,当状元都够格了。”
吴孔嘉这话说的声音不低,惹得许多进士看向他。
韦宝这才知道,吴孔嘉这话就是说给大家听的,好引起众人对于自己的警惕。
当官第一条就是要低调,这个道理,韦宝懂得。
“吴大人说笑了,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我要歇一会,等会面圣,你也养足精神吧!”韦宝说罢,便闭上了眼睛,不再理会吴孔嘉,一副要闭目养神的样子。
吴孔嘉无声的冷笑一下,斜了韦宝一眼,暗忖你得意个屁,看你还能得意多久?别以为在首辅大人的府邸出了风头,你就能进入前三,就能金榜题名,官场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的!老子有九千岁撑腰,还能输给你这乡巴佬不成?
曾几何时,吴孔嘉不但是乡巴佬,还是寒门子弟,但他现在却可以这么瞧不起别人,全然忘了他自己的身世。
一众一甲二甲进士都站好了队,另一边,三甲榜单上的那些同进士出身的人也站好了队。
从站队就可以看出来等级档次是有很大分别的,服侍也有很大分别。
一甲和二甲的进士们的服侍与三甲的同进士出身的人也是不同的。
虽然面圣的时间是一致的,但是三甲榜单的人会更晚辈通知到,通知他们的人也不是宫中的太监,而是礼部的人。
三甲榜单的人大都有点心理落差,感叹要是在会试中发挥的更好一点,能进入一甲和二甲的话,现在就不会受到这种差别待遇了。
吴三辅并没有心里落差,兴致勃勃的与身边几个人轻声谈论状元、榜眼和探花郎的归属问题。
大家都一致认为状元、榜眼和探花郎一定是从余煌、华琪芳、翁鸿业和吴孔嘉、韦宝这五个人当中产生。
只是谁也不知道最终会怎么样,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是东林系的学子,还是魏系,还是中立派学子,大家都知道余煌、华琪芳和翁鸿业三人属于东林系,吴孔嘉属于魏系,韦宝属于中立派。
正因为这样,对于最终的名次,谈的叫一个火热。
“状元肯定是余煌的吧?那日在首辅大人府邸,余煌被朱延禧大人保住了,没有让他出来作诗比试。肯定就是他了。”一名新科同进士出身的人轻声道。
他身边的不少人都表示赞同,认为是这样的。
“那就是不知道榜眼和探花郎最终会花落谁家,一定在华琪芳、翁鸿业、吴孔嘉和韦宝四人当中产生了,若是按照那日在首辅大人府邸赛诗的结果,韦宝应该是最好的,应该是榜眼才对!”又有一人轻声道。
“赛诗又不是什么正式的比试,都是私下的,决定不了最终排名归属!不可能因为韦宝的诗作的好,就能得榜眼或者状元吧?”又有人提出不同的疑问。
这是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隆重典礼。
殿试阅卷后次日清晨,銮仪卫设卤簿法驾于太和殿前,乐部和声署设中和韶乐于太和殿檐下两旁,设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两旁。
当礼乐一起,大家便赶紧整好队伍,跟随太监入宫了。
宫内的广场上,文武百官已经列队齐整。
今天是一个盛大的日子,盛大的场面。
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在丹陛上,文武各官在丹墀内,都身穿朝服,按品级排位,诸贡士穿公服,戴三枝九叶顶冠,按名次排立在文武各官东西班次之后。
礼部、鸿胪寺设黄案两座:一于殿内东楹,一于丹陛正中上。礼部鸿胪寺官设一黄案于太和殿内东旁,由内阁学士捧黄榜置于黄案之上。又设云盘于丹陛下,设彩亭御仗鼓吹于午门外。
辰初时分,礼部尚书便到乾清宫奏请皇帝具礼服出宫,近侍导引入太和殿升座。这时中和韶乐奏隆平之章,一卫士执鞭到屋檐下。连舞三鞭之后丹陛大乐奏庆平之章。
经三跪九叩礼之后,鸿胪寺官开始宣《制》:“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韦宝偷偷的看,皇帝亲临,大殿外都是按照天子礼仪而来的,在大殿顶檐正中有一把九龙曲柄黄伞盖,手持礼仪用的长刀弓箭长枪的天子亲卫站在台阶两边,威风凛凛。
整个大殿显得格外威严和隆重。
“鸣鞭!”
一名高大的御前侍卫手持一根环形用黄丝编织而成的长鞭,用力的甩起,然后重重的抽打在地面上,一共甩了三。
啪啪啪的声音特别尖锐,人人都能听的清清楚楚的。
然后是宣《制》毕,唱第一甲第一名余煌,为新科状元!
余煌早有准备,但真的听到自己的名字的时候,还是激动的不行,饱含热泪的磕头谢恩。
不管是进士们,还是官员们,都没有意外。
会试第一,一般在殿试之后也是第一,极少有更改的。
大家更加关心的是一甲第二,关心的是榜眼是谁。
接下来,鸿胪寺官引状元出班就御道左跪,然后唱第一甲第二名姓名,第二名,也就是榜眼,是华琪芳!
没有变!
所有东林系大臣都松了一口气,同时觉得魏忠贤真的是很厉害,至少这一次魏忠贤没有硬生生的起什么风浪,维护了所有东林系大臣的颜面!
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没有起变化!
鸿胪寺官引榜眼出班,就御道右稍后跪。
接下来唱的是殿试第一甲第三名姓名,也就是榜眼!
韦宝与吴孔嘉忍不住互相看了一眼,同时翁鸿业也看了韦宝和吴孔嘉一眼,三个人都有希望,都不清楚这个探花郎的位置是谁的,都焦急的等待着。
都等的心脏似乎都狂跳的要撞出胸腔了一般!
韦宝虽然定力大胜过往昔,已经非现代时候的鵰丝可比。
但同样心跳狂作,很久没有体会过这种紧张的感觉了啊?
上一回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好像还是第一次与女生亲吻的时候才有这样的感觉吧?
虽然对于这一世的韦宝来说,科考是一个途径,却绝对不是唯一的途径,他不必把这个看的太过高大重要。
可一年多的付出,平时多多少少都花了时间在科考知识上的,这些付出之后,自然有等值的期待。
还有就是耳濡目染之下,早已经被这个时代的人影响了。
由于现代普通人能够接触到很多最低阶层一辈子都接触不到的东西。得以窥见顶层人物生活中的一斑,这让现代人眼界普遍提高到了,无法想象古代人的社会等级,无法想象那些与自身地位不适应的层次。
看待古代的问题,要用古人的眼光。
古代社会文盲率在九成以上,这可能都还不止,十个人里面不见得能出一个读书识字的人!
情况惨一点的朝代,如元朝,文盲率超过千分之九百九!
古代社会里,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辈子几乎不可能离开本县,更不用说出省了。一辈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大的活动范围也就是周围的几个村,认识的最牛的权贵也不过就是十里八乡的大地主,能认识几百个字的人已经算是相当有文化的人了,对于他们来说,本县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所以过去讲农民们想象皇帝用着金锄头,绝不是一个笑话。
普通人放在古代,大概率处于这个阶级。
理解了这个,就能理解科举中的功名是什么概念了。
科举中的功名,从来就不是一个学历的概念,用科举来比高考,是十分滑稽的。
古代能够读书的人,基本都是家里有点底子的。贫农家庭让孩子读书的可能性极低,像孔乙己那种穷书生其实属于极少数。
而普通的读书人,要去县里考取“童生”,考中了才有继续考试的资格。
“童生”就已经不好考了,五六十岁考不上童生的人大有人在,而童生里面最高的一等叫秀才,所以考取秀才难度是很大的。
有清一代,童生总数约为200~300万,秀才为46万人,清朝的人口为一亿到四亿,在两百多年间,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帝国总共就产生了不到五十万秀才。
能考上秀才,就意味着已经被统治阶级接纳为预备队了。
秀才拥有诸多的特权,见着官不下跪,受审不用刑,不用服徭役等等。
在古代社会里,能够当上秀才就已经在地方上是个人物了,因为在身份上他们已经与普通的“民”有了本质性差别。
而当上举人,就更加牛的不行了。
举人是通过乡试考出来的,是在省里考出来的。
对于古人来说,能够离开本县去省城一趟,已经是可以吹一辈子牛的事情了。而秀才是有资格见这个世面的。
能考上举人,省里会直接派人来通知,那才真是爆炸性的消息。一般来讲,偏远地区,一个县能产生一个举人,已经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绩的。
韦宝所在的辽西已经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举人!
整个清朝两百六十年,总共产生了十五万名举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个。当上了举人,就已经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虽然官不大,也就是个七品八品的官职,等于副县长一类,但是对于古代百姓来说,已经属于“大老爷”行列的人物了。
在古代社会里,“官”与“民”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是不可跨过的绝对鸿沟。
县太爷在普通百姓中拥有神一般的地位,古人讲“灭门知府,破家县令”,无论是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县太爷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绝对的权威。而举人能够轻易当上副县长(县丞),自然也属于“大老爷”的行列,地方乡绅唯恐巴结不上。
范进中举,本来就是一个乡村教师,谁见谁欺负,一朝中举,本县最大的土豪亲自来拜见,又是送银子又是称兄道弟,这一切的变化仅仅在通知书送到的几个小时内发生。
到了进士这个层次,基本跟老百姓已经关系不大了。
一般民间故事的小说,出场人物很少有进士,举人就已经是百姓有可能接触到的最高等级的人物了。
至于进士,那基本属于传说。
进士有多难考?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产生三百人左右的进士。
后世全国在任的高官干部大概三千人。
而到了韦宝那种一甲、二甲的进士,只要不是老的动不了,有个十年官场经历,不得罪什么大人物,基本上都有升迁到高官的机会。
进士和举人虽然只差一等,但差距相当大。
进士的起点是举人的终点,进士上榜之后,最惨的待遇就是发配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一个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一辈子不进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市高官。
而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混个布政使(高官)平平常常。
如果进了中央的话,一辈子进士下来,混个三朝元老退休,追封个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都很平常。
在古代中了进士,大概率注定了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高官到副国级干部,如果成绩好的话(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考试获得的。
科举制度简直可以说是华夏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
如此丰厚的回馈居然可以凭学习得来,难怪古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
后世就算是全世界著名的大学毕业,博士后毕业,他的底线顶多也就是举人这个层次。
与进士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分,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一甲。
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有三个人,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
状元文章最好,至少是皇帝和文官都认可。
探花的长相一定要帅,至少不能丑,这是个不成文的规则。
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的人并不比中状元的人地位低。
相反,中探花的人可能比中状元的人更高兴,因为这代表着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
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
能够中一甲的三位,和二甲的前几名,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有着极为光明的前程。
其他人考中之后可能会下地方当县令,或者去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但他们不用。这些优等生会被送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官虽然不比其他同学大,但位置却不同。
明清一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必须是庶吉士出身的人,虽然也有特例,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
就算不能拜相,在中央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成为帝国权力最大的几位大佬。
科举对华夏这样大一统的帝国,究竟有多重要?
首先,科举对维护国家统一,对维护汉语统一有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华夏大地上,各国有各自的文字,是秦始皇把文字统一成相同的样式。但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各地之间的语言差异不喾外语。秦始皇到隋文帝的一千年间,汉字经过了数种字体的变化。
如果没有科举考试,难保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各地不会发展出自己的文字。
而有了科举考试,五湖四海的文人都要用同样的文字写文章,甚至要写同样的书法。这是汉字统一的巨大优势。
科举对中国社会制度和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巨大的改进。
英国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极为赞叹——在你们国家,普通人居然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权力?
这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直到现代之前,血统依然占据了欧洲权力结构中的主流。
而中国人从古到今都不信命,不信血统,从陈胜吴广的起义到科举考试中的寒门举子,科举极大的打击了中国社会中的血统论,让门阀士族再无栖身之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垄断了所有的官僚机构,比如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连马和驴都分不清的糊涂蛋都能当上高级军官,那个时代没有任何公平可言。
在南北朝时期,士族是不屑于和寒族有任何交往的,连话都不愿意跟寒族说。
韦宝今天能进入到最高权力的角逐层面,怎么能不激动?
“今科的探花郎是韦宝!”宣读圣旨的官员终究说出了那个名字!
是韦宝?
是韦宝?
所有人几乎都是问号。
虽然大家都曾经想过可能是韦宝,但真的确定了的时候,没有哪个人不是满腹狐疑的。
就包括吴三辅也很惊奇。
韦宝的事情只会对吴雪霞说,一般与吴三辅无关的事情,是不会主动告诉这位老哥的。
一方面告诉他没啥用,另一方面怕他大嘴巴,忍不住说出去了。
众人几乎是在第一时间都看向了韦宝,韦宝虽然不意外,他早已经知道,但面对众人一起投来的目光,还是禁不住红了脸。
【0660 小韦探花】
同类推荐:
膝盖之上(Over the knee)、
丈夫下乡后[七零]、
日久成瘾(糙汉,卧底,1v1,高H)、
梨涡(骨科产奶1v1)、
顶级暴徒、
万人迷她倾倒众生[快穿]、
耽美女配拒绝黑化[快穿]、
末世女穿进武侠世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