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海棠屋
首页新顺1730 第三四六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

第三四六章 你只是枚棋子(三)

    这几名优秀的参谋,都是最早的一批老人了,是有战略思维的。中国传统的军事教育,本来也是放在此时世界略为奇葩的先教战略、后学战术。
    由此基础,在战术上他们看出了双方的问题。
    战略上,也一样可以预判将来的走势。
    腓特烈二世既然没丢军保帅、没有扔掉这九千人的德绍亲王军团,带着主力跑路,而是选择在逆境中作战,这固然需要勇气,但也更需要战术。
    按照李卫公的兵法和孙子兵法关于攻防转换的思想,只能选择送掉自己的骑兵去攻而转守,争取主力步兵抵达。
    战场机动而非战略机动,骑兵总是比步兵快,二十里的距离步兵要行军两个小时,而骑兵只需要四十分钟,这就是差距。也是在七点钟之前,在查图西茨的普鲁士唯一能得到的援军。
    而步兵,至少要在九点半到十点左右才能抵达。
    如果不先让骑兵去送,奥军两万八,还有绝对优势的骑兵,吃掉在查图西茨据守的普鲁士军团,七点开打,很可能九点之前就能结束战斗。
    但九点,普军的步兵主力绝对不可能抵达支援。这是普鲁士军队,不是后世那些一天能强行军百八十里还能继续投入战斗的铁军。
    让骑兵去送,至少可以拖延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让查图西茨被奥军攻下的时间,从九点钟拖到十点,以及十点之后。
    别看只有一小时的差距,战场上莫说一小时,甚至可能五分钟就能绝对胜负。
    这就是大顺这边的参谋所认为的“战术上还有赢的可能,只要奥地利人不断犯错”。
    但在战略上,这一步其实就是饮鸩止渴。
    骑兵送掉,之前一直又都在吃骑兵不足的大亏,这仗就算打赢了,普鲁士也就到此为止了,绝对没有再组织一场会战的能力了。
    送掉几乎全部的骑兵家底,战场还是在中欧平原,没有骑兵,下一次会战那不是给人送菜的?
    而这几个参谋确信,这就是在阿姆斯特丹的刘钰想要的“情报”。
    只是,战术上普鲁士能不能赢,现在还难说。至少在这几个参谋看来,赢的机会微乎其微。
    此时局势严重不利的普鲁士军队,果然率先用骑兵发动了进攻。
    剩余的步兵,依托着查图西茨小镇,利用小镇上的房屋作为掩体,构筑工事,全然是一副放弃战术动作全力死守的姿态。
    这种状态,在大顺这边的参谋看来,未必错,但也意味着只能依靠援军才能转守为攻。
    没有炮兵配合、没有步兵快速跟进,就算骑兵冲开了缺口,那还不是很快就被奥地利人把缺口堵住?到时候冲击的骑兵,怕不是一个都回不来,失去了冲击力的骑兵,还想和列阵堵住了缺口的步兵对射?
    “若是当年鼎盛的、训练最佳、军官比例最高状态下的青州军做奥地利军,这一仗该怎么打?”
    思索着这种设想,在他们看来,若是大顺这边的军队来打,还是很容易的。
    刨除掉步兵战术思想的差异,大顺军改后的炮兵思路绝对是世界一流的,至少在此时,应该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建立了成体系炮兵的国家。
    这种军事改革当然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延续着、吸取了欧洲这些年的战场经验。
    在三十年战争之前,全世界都在为火器时代,尝试两条路。
    一条是野战炮配火绳枪,依靠队列进攻和肉搏骑兵决胜的路线。
    另一条则是明、顺延续的那种,舰用重炮配火绳枪配轻便大喷子炮,极力加强一线火力的路线。
    多管火铳、轻便虎蹲炮、大抬枪、二人抬的小炮、瑞典皮炮,等等奇葩的设计,都是第二条路线的产物。
    只是,实践出真知,欧洲常年的战争证明第二条路线是错误的。
    但也直到二三十年前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燧发枪和刺刀投入使用,这两种战术思路才分出了胜负。之前只能说是不分胜负,土耳其人也是第二种思路、波斯人也是第二种思路,在燧发枪和刺刀普及之前,并不比第一条路线要差。
    只是,刺刀和燧发枪已经普及了。
    所以,在第一次岔路分歧上,军改前的大顺绝对落后了。
    然而伴随着青州军西征事件带来的军改,大顺弯路超车,不但彻底抛弃了旧体系,而且还吸取了各国的经验,在陆军战术体系上引领了世界的潮流。
    从瑞典的古斯塔夫二世将大炮轻便化、组织军团炮;再到大顺从法国购买的那些波旁王室的豪华风格的兽首炮;再到觉得四磅炮太轻、八磅炮不能跟上军改后的步兵展开速度太慢,而改进了废除四、八而用六磅炮的炮兵体系。这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思路,是延续的。
    当年刘钰从法国买的那堆奢华的波旁王室风格的兽首炮尾的大炮,单就铸造工艺上,只能算是先进,但绝对不像是法国的74炮战列舰一样,引领风骚。
    但法国炮兵体系的思路,却是绝对领先的。包括那些沉重昂贵奢华风的兽首炮,也是延续了法国74炮战列舰的思路——在火力、机动这两个属性上,尽可能达成平衡。
    这个炮兵体系的思路是绝对正确的,但受制于技术、精加工、铸造工艺、以及步兵战术等原因,波旁王朝的炮兵体系已经有些过时了。
    呆板的线列阵步兵,行进速度不快。
    所以,沉重的八磅炮,不用考虑快速展开,也足以为步兵提供支援。
    然而,大顺军改后的步兵战术,尤其是平准噶尔阿尔泰山以北一战的思路,强调的是步兵的机动性,依靠快速变阵、纵队行进转向等,打开缺口。
    这就需要更轻便的火炮,能够跟得上以战场机动性为第一要素的大顺步兵。
    四磅炮,倒是够轻,但是威力太小,根本撕不开缺口。
    八磅炮,威力足够,但是太过笨重,又跟不上大顺步兵的速度。
    同时,伴随着刘钰这边不计成本地投资蒸汽机的前期科技树,铸造、冶铁、镗床加工等工艺不断进步,但进步的程度,又不能将八磅炮,做到威力不减而又轻便地可以快速展开、跟随步兵的程度。
    于是,大顺的炮兵体系,顺理成章地采用了机动性、火力达成现有技术条件下完美平衡;现有步兵战术下完美适合的六磅野战炮、十二磅重野战炮。
    这个思路,还是延续了刘钰购买法国那些兽首炮的思路,只是因为步兵战术体系、和技术进步的原因,在新条件下对旧思路的落实。
    看似只是炮兵体系的改变,实际上则是背后一整套陆军战术体系变革的一个方向的表现而已。
    因着大顺的炮兵体系已经确定,所以参谋们必须要明白,新炮兵体系的优势,否则为什么要费时费力费钱地改革旧体系呢?
    也正是因为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大顺这边的参谋对于战场上的普军和奥军……至少在炮兵这一块上,颇为不屑。
    大顺这边,军改之后,打过的所有仗,都有炮兵优势。一方面是燧发枪刺刀军改之前,大顺的一线投射火力不足,只能依靠各种大炮弥补形成的惯性;二则是大顺开国之战,着实吃过当时亚洲最强炮兵后金的汉奸炮队的亏,吃过亏就印象深刻,极为重视炮兵。
    在大顺参谋看来,这普军和奥军的炮兵,都明显不太对头,炮兵的比例实在是少了点。
    而且炮兵的使用,也是大顺新炮兵体系提上日程后,日日讲、夜夜题的反面教材。
    腓特烈二世正在指挥作战,大顺的参谋们就在高处观察着战场的局势,履行作为军事观察团成员的义务,以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但看到现在,还是没看到什么可以攻玉的地方。
    八点钟左右,战斗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正如大顺这边的参谋们设想的那样,主动出击的普鲁士的骑兵崩盘了。
    奥地利的骑兵不论是技术还是数量,都胜过普鲁士的骑兵,普鲁士这边的炮兵也没有大顺那种轻便的跟随骑兵机动的野战炮,无法进行有效的火力支援。
    虽然崩了,但战术目的已经算是堪堪达到了。
    在送出骑兵的这段时间,奥军统帅并没有抓住机会,进攻中军,而是一直等到两翼的骑兵战结束,这才开始准备大规模进攻。
    大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奥地利军的中军步兵基本是死的,一动没动。
    大顺的参谋们大概也能理解,可能是奥地利军那边还是呆板的线阵战术,不能做到青州军那样的快速变阵和纵队行军转向,所以步骑的配合有极大的问题。
    尤其是奥地利右翼的普鲁士骑兵,按照大顺参谋在阿尔泰山北麓一战的经验,完全可以用步兵配合骑兵,把普鲁士的左翼骑兵集群全部吃掉。
    但望远镜里奥地利步兵的行动速度简直感人,就这么让那支在大顺参谋们看来已是要被全歼的普鲁士骑兵跑了出来……
    而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这几个大顺的参谋瞠目结舌。
    此时的奥地利军队,已经击溃了普鲁士左右两翼的骑兵,侧翼完全被奥地利掌控。
    但奥地利这边居然没有加强在侧翼的进攻,反而把大量的步兵都调往了中线,要强攻查图西茨。
    军力一线排开不说,竟然是肉眼可见的平均布置,完完全全是一条厚薄几乎一致的线。
    野战炮都被分散到各个中队,作为步兵的支援火炮,各自开火,轰击查图西茨小镇的普军阵线。
    衣着华丽的掷弹兵,全都拆散成一个个小队,跟着各个步兵中队突击,在漫长的战线上处处开花。
    而小镇西北边,也就是奥地利军的左翼、普鲁士军的右翼,就有一处不算高的高地,那里的普鲁士军数量很少,但是已经取得了侧翼绝对优势的军队竟然没有攻那个既可以威胁普军中军侧面、又可以完全掌控战场态势的山丘。
    反而原本铺开的阵线,不断地朝着中央方向、查图西茨小镇的正面挤压。
    带队的参谋放下望远镜,忍不住骂了一句。
    “我日恁娘!奥地利这边的统帅,该拉去枪毙啊。掷弹兵和野战炮,是这么用的?分散到各个步兵中队?而不是集中在一起,做一把最锋利的匕首,直接攻下西北边的山丘?这战术体系和会展思路,和鲸侯那一套集中优势于一侧,一点突破,截然不同啊。”


同类推荐: 膝盖之上(Over the knee)丈夫下乡后[七零]日久成瘾(糙汉,卧底,1v1,高H)梨涡(骨科产奶1v1)顶级暴徒万人迷她倾倒众生[快穿]耽美女配拒绝黑化[快穿]末世女穿进武侠世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