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海棠屋
首页三国之谋伐 第十九章 年轻袁绍,雄主之姿(感谢鲁比大佬

第十九章 年轻袁绍,雄主之姿(感谢鲁比大佬

    听到陈暮有办法帮袁家弄两个太守,袁隗欣然同意。
    对于他来说,不同意那是傻子。
    他当时候甚至还在心里想,这个尚书令得多傻,才会提出这样的利益交换?
    拿一个太守换两个太守,只是为了自己留下来的政策顺利实施?
    呵呵。
    碰上这样的事情,袁隗做梦都能笑醒来。
    简直是血赚。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会这么想,是因为袁隗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今政局稳定,海内承平,大汉完全没有任何要灭亡的迹象。
    事实上,即便是原本历史上的东汉,也完全没有到皇朝末路的时候。
    纵观历朝历代,所有王朝崩溃,都离不开几点。
    一,王朝失去了民心,起义不断,如秦末和元末。
    二,天灾人祸以及外敌入侵,如宋末和明末。
    三,皇帝大权旁落,各地军阀无数,如晋末和唐末。
    特别是晋末和唐末后期催生出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可见地方势力有多混乱。
    而东汉呢?
    虽然也有起义,但除了黄巾之乱,基本没有威胁到统治的大规模反抗。
    天灾人祸和外敌入侵更无从谈起,天灾虽有,却不是很多,动摇不了根基。
    至于外敌,除了并州以外,幽州和凉州的外族势力,基本都被地方军阀打成死狗。
    皇权旁落也不可能,因为汉灵帝还掌着权,局势也还算稳当,不然的话,他不会脑残到收税。
    而且即便收了税,在他死前也没发生太大的动乱,就可想而知汉末都没有这些问题。
    要不然为什么说其它朝代都以弱亡,唯独汉以强亡?
    那是因为汉朝真的不该亡。
    如果没有董卓的话,正常情况下,哪怕刘辩刘协少年继位,依靠朝廷那一批老臣,完全可以度过这段困难时期,等皇帝长大后掌控权力。
    更何况现在汉灵帝还没死。
    所以在袁隗看来? 如果有人跟他说大汉国祚就这几年的事情? 估计袁隗会把他当神经病看待。
    而且不止是他,几乎天下的人都这么想。
    当初陈暮跟刘备说起这件事情? 那还是黄巾之乱? 大汉江山摇摇欲坠的时候,结果刘备的反应充满了不敢置信? 就代表了现在大部分人的想法。
    因此袁隗根本想象不到,未来会发生那样的变故? 听到陈暮的请求之后? 几乎想都不用想,直接就答应了。
    这就是因为两人站的视角不同,考虑的问题也不同。
    陈暮看到了江山变迁,要把未来的对手弄走。
    袁隗以为江山稳固? 想要让子孙升迁。
    目光的长远? 决定了未来变化。
    在陈暮走后,袁隗就立即派人去把袁术叫来。
    之所以叫袁术不叫袁绍,是因为两个人不对付,关系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好。
    袁术曾经公然说:“群竖不从吾,而从吾家奴乎!”
    当众骂袁绍是自己的家奴? 完全不把袁绍当兄弟,可见二人关系有多恶劣。
    因此袁隗为了防止二人见面吵架? 只能一个一个地喊来,而且必须先叫嫡子袁术? 不然袁术知道了肯定会闹。
    当袁术来到袁隗的府邸,看到袁隗正在湖心亭钓鱼? 有些散漫地道:“叔父? 叫吾来何事?”
    袁隗淡淡地道:“公路? 我欲把你调出京城,去外地做太守,你觉得如何?”
    袁术惊讶道:“叔父有门路?”
    其实虎贲中郎将也不是完全没有权力,《汉官典职》曰:虎贲中郎将,主虎贲千五百人。
    然而相比于人家北军的中郎将执掌数万人,袁术这个虎贲中郎将其实就是个看大门的,管1000多人的皇宫外围宿卫禁军,权力也就那样,而且不是那么自由。
    所以袁术早就不想干了,只是碍于这个职位是袁家倾尽全力才弄上去的,不得不继续做下去。
    听到自己要外放太守,去地方当土皇帝,袁术当然开心。
    “嗯。”
    袁隗点点头道:“不过也没有十成把握,我叫你过来,只是让你做好心理准备,看你愿不愿去。”
    “愿意,当然愿意,天天看宫门,我早就嫌烦了,只是不知是何地?”
    袁术毫不犹豫同意。
    袁隗便说道:“愿意就好,如无意外,应当是长沙郡。”
    “长沙郡?”
    袁术心中窃喜,那地方好呀,天高皇帝远,而且非常富庶,是个好地方,当下高兴地道:“那就拜托叔父了。”
    “嗯,去吧。”
    等他走后,袁隗又差人叫来袁绍。
    袁绍长得姿貌威容,相貌英俊,抵达袁隗府邸,恭敬地对袁隗说道:“叔父。”
    相比于对待袁术,袁隗对袁绍的态度就好得多,笑着说道:“本初,最近在忙些什么,有些日子没回府里了。”
    袁绍恭敬道:“大将军这几日常与我交谈至深夜,绍实在脱不开身。”
    “嗯。”
    袁隗说道:“你得大将军赏识,是件好事。不过还有另外一件好事,看你愿意否。”
    “哦?”
    袁绍不解道:“是何事。”
    袁隗道:“那新任的尚书令陈暮陈子归,你可曾听闻?”
    “自然。”
    “他愿意举荐你为永昌太守。”
    “举荐我为太守?”
    袁绍一头雾水,自己和那陈子归素来没有交情,他会这么好心?
    “不错。”
    袁隗点点头,说道:“那陈子归有求于我,作为交换,你与公路每人一地太守,过两年之后,我再想办法把你们调回洛阳,有了这份资历,就算没有当上九卿,最少也是京兆尹或者司隶校尉,将来再为我袁家添二公,亦不远矣。”
    之所以袁隗不对袁术说这些话,而对袁绍和盘托出,是因为袁隗和袁逢其实都比较欣赏袁绍。
    《三国志》记载:“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
    虽然袁绍是袁逢的庶子,但过继给了袁成,那也算是袁家嫡子。所以袁隗和袁逢都比较喜欢他,对袁术就严格许多。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做父母的,对子女要求肯定很严格。如果是亲戚家的孩子,那肯定要表现得喜爱,就算做错事情,也不好意思责骂。
    更何况袁绍的能力确实要比袁术优秀,为人处世,心胸谋略,袁绍都要比袁术强得多。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袁绍因为四处结交党人而得罪过宦官,袁隗甚至因此被大宦官赵忠警告过,以至于袁家根本不敢给袁绍资源,帮他提升职务。
    这种情况下,使得袁绍必须要依附何进,才能混个一官半职,这是最可惜的地方。不然的话,袁绍也不可能到现在才六百石。
    如今新任尚书令愿意帮忙举荐,还说会想办法说服天子,袁隗当然一百个愿意,现在就看袁绍的意思。
    只是出乎袁隗意料的是,袁绍迟疑片刻,说道:“此事,容我考虑考虑。”
    袁隗脸沉下来:“本初,永昌虽是偏僻了些,但还算安稳,只要你过去待一两年,我很快就会把你调回洛阳,这是一个晋升机会,可不能错过。”
    “叔父,这些绍自然清楚,只是如今绍得大将军赏识,我不愿在此时离开。”
    袁绍坚定地摇摇头。
    他以前也不是没有被朝廷征辟过,但当时在给母亲守孝,不得不拒绝征辟。
    如今倒是想往上爬,可与党人为友,导致被宦官排斥,正常的升迁机会已经断绝,只能从何进那想办法。
    要知道,东汉历史是外戚与宦官轮流掌权。
    如此反复更迭,权力交错。
    当时很多士人都喜欢依附外戚,而不愿意依附宦官,比如窦武李膺刘淑等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桓帝灵帝时是宦官掌权的时候,按照权利更迭,下次也该轮到外戚。
    而如今党人多依附于何进,袁绍与党人交往极其过密,为了赢取名望,也为了以后何进掌权的时候能够得到晋升,袁绍才不愿意在这个节骨眼离开。
    “你真的不愿去?”
    袁隗不太高兴。
    袁绍想了想,答道:“我蒙大将军看重,每日跟随左右。如果叔父一定要我去的话,得让我去问问大将军的意见。”
    提起何进,袁隗脸色缓和下来,点点头:“如此,那便依你,你去找大将军谈谈吧。”
    “那我去了。”
    袁绍倒退着出去,叔父的话虽然有道理,可他从来是个坚持主见的人。
    像以前叔父袁隗就斥责自己,不要再跟党人交往,这样会给袁家带来灭门之祸,甚至自己也差点被赶出袁家。
    但即便如此,袁绍也是坚持己见,可知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
    如果陈暮知道这件事的话,一定会感叹自己失算了。
    谁说袁绍色厉而胆薄,好谋而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的?
    人家明明十分果断嘛。
    这一点上,其实就有点刻板印象。
    袁绍早期还是很厉害的,比如袁隗曾经不许他与党人结交,袁绍坚持己见。
    后来何进杀宦官十分犹豫,袁绍也是非常坚定地劝何进要果断一些。
    包括在何进被杀之后,袁绍亦是第一个带兵冲进皇宫诛杀宦官。
    而面对董卓强权,他也是敢于站出来正面硬刚,虽然差点被董卓杀了,却也见其胆魄。
    要是没有真本事的话,袁绍又怎么可能虎踞冀州?
    只是可能到了那个年纪和地位,逐渐改变了性格,开始瞻前顾后,犹犹豫豫而已。
    至少年轻的袁绍,确实有雄主之姿。


同类推荐: 膝盖之上(Over the knee)丈夫下乡后[七零]日久成瘾(糙汉,卧底,1v1,高H)梨涡(骨科产奶1v1)顶级暴徒万人迷她倾倒众生[快穿]耽美女配拒绝黑化[快穿]末世女穿进武侠世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