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海棠屋
首页纳米崛起 第六百二十四章 前沿(三)

第六百二十四章 前沿(三)

    离开3067研究所后,黄修远前往位于西澳大沙沙漠的3058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就位于大沙航天城的西南方向,大约85公里左右。
    3058研究所,在一条公路的旁边,对面是一座新型农业小镇,当地专门种植棉花和甘蔗。
    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自然是夏季。
    阳光明媚,一块块整齐的棉花田,种满了密集的棉花,生长周期有180天左右的棉花,此时正处于生长期,棉田一片青绿色。
    黄修远在研究所门口下车,负责该研究所的研究所所长宋义建、首席研究员洪文信,已经在门口等待着。
    “黄总,欢迎过来莅临指导。”宋义建率先上前。
    “黄总,欢迎!”洪文信微微点了点头,他倒是显然文质彬彬,没有太过于热情。
    3058研究所,并不是燧人系产业,而是工程院的产业,不过他们和燧人系的合作非常深入。
    黄修远也没有太在意,毕竟科研人员中,性格古怪的不在少数,越是才华横溢,可能就越不喜欢人情世故,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我们进去里面聊。”
    宋义建马上带路,进入了研究所的工作区域,更换防护服后,便来到了一个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的组装室内。
    在组装室内,工作人员正忙碌着组装一台设备。
    从外形来看,设备像一个平躺在地上的大冰箱,长度2.8米,宽度1.2米,高度1.2米。
    上方是可以打开的舱门,有一个观察用的透明窗口,窗口可以看到舱内的情况,不过可以通过调节,实现窗口的关闭和开启。
    打开舱门后,液压舱内的空间,是一个圆弧胶囊形状的设计,长度为2.4米、宽度0.8米、高度0.8米。
    有一个枕头一样的物品,舱内底部是可调节的人体工学床,可以让使用者半躺。
    另外舱内还有一套防水的电脑系统,保证使用者可以在舱内,操作液压舱,甚至临时接管飞船的指挥工作。
    这套舱内电脑,配合呼吸头盔上的纳米显示屏,可以让使用者无障碍地使用舱内电脑。
    黄修远开口问道:“洪博士,现在人体实验进行得如何?”
    “在地面的实验非常成功,我们在目前改造好的5台液压舱上,进行了很多测试,其中有10名志愿者,在液压舱内累计测试了385个小时。”洪文信抬了抬眼镜解释道。
    黄修远接过宋义建的实验报告,粗略翻看了一会。
    从测试报告的情况来看。
    目前液压舱的人体实验,一共有5台液压舱,50名志愿者,一共进行了1583次实验测试。
    主要是测试不同液压压力、不同测试时间,以及个体之间的诧异。
    虽然之前做了很多动物实验,但人和动物毕竟不是同一物种,各种差异是要仔细验证的。
    目前洪文信团队,已经初步确定了人体可承受的液压压力最佳范围,在这个范围内,人体承受的压力,几乎等同于蓝星地面重力。
    虽然液压力和重力存在一定区别,但这已经是当前,人类已有的技术水平下,可以实现拟重力的最佳方案。
    不开发拟重力技术,那人类在外太空的发展,将受限于一年大限,必须不断轮换宇航员。
    就算是采用轮换方案,宇航员也不能频繁进入外太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宇航员,一生中,可以在外太空执勤的时间,不能超过5年。
    就以人均寿命75周岁计算,宇航员从25岁工作到55岁,大约有30年的工作期间。
    在这30年内,宇航员真正进入外太空的时间,最多只有5年时间,即六分之一左右。
    如果频繁进入外太空,可能会导致宇航员身体产生不可逆转的伤害。
    如果采用液压舱,缓解太空综合征,那宇航员在外太空的可工作时间,将提升到10~15年左右。
    如果是装备液压外骨骼装甲,那宇航员甚至可以半永久性的在外太空生活和工作。
    这对于本土与外太空之间的通勤压力,可以起到极大的缓解。
    按照广寒宫基地的扩张速度,年底就可以完成30~35个生活舱的扩充建设,明年计划扩充到150~170个生活舱。
    同时明年还计划在月球背面,建立月桂基地。
    预计在月球执勤的宇航员数量,将增加到200~240人左右。
    到时候,就算是长13在天门空间站上,完成了技术验证,每年400~500人次的宇航员往返,需要的运输力,并不是小数目。
    就算是采用长11、长12之类的运载火箭,加上在月球补给燃料,可以运输的人员也是有限的。
    目前中华航天局常用于蓝星月球之间的航天器,上由长11飞船改造的天舟—3甲、天舟—3乙。
    天舟—3甲、天舟—3乙的重量差不多,都在256~260吨左右,可以在近地轨道上,飞行到月球轨道、月球表面,有效载荷一般在80~92吨左右。
    其中天舟—3甲,是货物运输飞船;天舟—3乙,则是客运/货运两用飞船。
    在月球基地无法补给燃料的情况下,如果天舟—3要靠自己的燃料返回蓝星近地轨道,那有效载荷将被再次压缩,大概只能剩下45~53吨左右。
    之前发射的天舟—3甲,基本都不考虑返回,将有效载荷利用到极致;而天舟—3乙,由于要考虑返回蓝星的近地轨道,通常只能带30吨左右的货物,加上一个17吨的驾驶舱。
    这个17吨的驾驶舱,一次最多可以搭乘5名宇航员。
    由于考虑到未来几年的蓝星月球人员流动压力,中华航天局已经向航天科工下了一个新订单,生产一批专门用于客运的天舟—3飞船。
    型号就是定为“天舟—3丙”,采用一个驾驶舱,两个乘客舱的配置,一次可以最多可以搭乘24名宇航员。
    如果广寒宫基地的燃料工厂顺利投产,那天舟—3丙的客运能力,最大可以达到单程55人的运输量。
    月球越发庞大的驻守人员,将吃下很多一部分的航天载荷,这就是黄修远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现在驻月人员是30~50人,明年是200~240人。
    再以后呢?
    不解决宇航员长期在外太空生活的问题,黄修远估计驻月人员的数量,其承受极限,应该在5000~6000人左右。
    月球虽然不算太大,但好歹是一颗星球,五六千人可干什么?哪怕是配备高度自动化的机器人辅助,也很难继续扩张下去。
    因此,眼前的液压舱,成为了当前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哪怕成本高达八百多万华元一台,黄修远也打算投入量产。
    他和洪文信等人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到傍晚才离开该研究所,退出替身机器人模式。


同类推荐: 我有一剑快穿之睡了反派以后全息游戏的情欲任务(H)四大名著成人版合集都市偷心龙抓手斗罗大陆III龙王传说被神明吻过我在修真游戏搞基建